【摘 要】
: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的逐渐发展与施工建设中“用工荒”问题的不断加重,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区间隧道施工趋于机械化大断面施工,隧道掌子面稳定性问题备受关注。掌子面稳定性问题涉及的因素众多,隧道施工因素为主要扰动因素,地层因素错综复杂,掌子面加固措施繁多。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0808701)资助,主要选取砂层隧道掌子面为研究对象,对其稳定性开展研究工作,采用模型试验、数值分析等手段,主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地下大空间施工重大风险耦合演变机理及安全评价体系”,项目编号:2018YFC08087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的逐渐发展与施工建设中“用工荒”问题的不断加重,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区间隧道施工趋于机械化大断面施工,隧道掌子面稳定性问题备受关注。掌子面稳定性问题涉及的因素众多,隧道施工因素为主要扰动因素,地层因素错综复杂,掌子面加固措施繁多。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0808701)资助,主要选取砂层隧道掌子面为研究对象,对其稳定性开展研究工作,采用模型试验、数值分析等手段,主要工作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开展模型试验,设置不同工法、不同支护方式、不同地层处理条件共十种工况进行研究,探究了砂层隧道掌子面的变形破坏特点,揭示了砂层隧道掌子面的失稳发展规律。将掌子面失稳破坏模式分为中下部挤出破坏与倾倒破坏。从掌子面前方围岩破坏特征出发,将砂层地质条件下掌子面前方及上方土体破坏形态发展趋势认定为:破坏首先朝向掌子面正前方发展,随后破坏区向掌子面前方土体的上方发展,形成楔形空洞,随着破坏区高度的提高,破坏区逐渐扩大,扩大至支护上方,破坏区顶部呈现拱效应。(2)通过数值分析方法,运用Midas GTS NX软件,与模型试验充分结合,分析了不同支护条件下掌子面及前方围岩受力变形规律,分析了注浆范围、砂土层与黏土层互层等影响因素对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耦合放大效应或耦合减小效应,耦合放大效应对掌子面稳定性危害较大,各因素共同作用下对掌子面稳定性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增减关系。掌子面前方土体在拱顶以上的范围,竖向应力逐渐减小,减小幅度加大,在达到隧道拱顶高度时达到一个极小值,随后随着深度的增加竖向应力逐渐渐增大。水平应力减小幅度远超竖向应力。(3)掌子面注浆和超前支护对提高掌子面稳定性有显著的作用,通过注浆改变超前核心土的参数,提高黏聚力、内摩擦角可以增强掌子面稳定性。砂土、黏土互层条件下,黏土层与隧道相对位置的不同对掌子面稳定性影响差别较大。黏土层位于隧道底部对拱顶沉降及掌子面变形控制均有显著作用,效果最佳。位于拱顶上部仅可显著降低拱顶沉降,无法减小掌子面鼓出位移。(4)以掌子面坍塌这一风险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风险因素耦合作用机理及耦合放大效应,给出了致险因素间耦合系数的计算方法,可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在设定环境下,不同的致险因素导致掌子面坍塌的耦合放大系数,对掌子面坍塌风险进行评价。
其他文献
盾构法是地铁隧道建设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法之一,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预测是保障地铁安全建设的关键。我国的轨道交通目前仍处于大规模高速建设阶段,一方面密集的轨道交通建设对地层变形的预测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已有的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也为准确预测地层变形创造了条件。由于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响应具有多因素与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理论与模型难以反映这一复杂的关系,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地层沉
出租车轨迹数据可以揭示城市路网交通运行状态以及乘客出行行为的变化情况,统计学理论、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等数据挖掘方法的发展促进了交通领域对出租车GPS数据等交通出行大数据的深入研究,也促进对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精准分析和预测,进而为出行者更高质量的交通出行和科学的交通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支撑与服务。本文分析挖掘了北京市出租车浮动车数据,以“出租车GPS数据与路网预处理→交通运行状态综合评价指标的
随着桥梁的服役时间的增长,桥梁在外界环境和交通荷载的作用下,构件失效、材料老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及时掌握桥梁的运行状况,识别桥梁发生的损伤,很多桥梁均布设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然而随着这些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运行,其采集的海量数据积压在数据库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海量的桥梁健康监测数据,从中提取出和桥梁结构状态相关的信息,识别桥梁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不同测点监测响应的
传统的交通出行调查由于数据量有限、精准度不高、样本代表性不足等局限性,难以较为准确地揭示城市交通出行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时空大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的大发展,为进一步精细化地分析和刻画城市交通出行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巡游车和网约车的大规模时空数据,从城市交通出行空间分布以及出行特征的整体性、集聚性和结构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城市交通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领域,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以大规模时空数
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速度、轴重和增大编组都是重载铁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这将导致列车与重载铁路桥梁间的动力作用随之增大,更易发生动力响应超限的现象,也意味着重载铁路的安全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对现役桥梁对于大轴重列车开行的适应性进行评估。使用刚柔耦合方法建立车桥系统的联合仿真模型,具有计算精度和效率较高的优点,是目前该领域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同时,在线路实际运营过程中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交通需求量和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导致众多城市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尤其是早晚高峰期间。对通勤者在早晚高峰期间的通勤模式的研究将为交通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提供科学依据,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通勤模式一方面受各种交通随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通勤者的活动效用紧密相关。本文针对通行能力随机变化的情形,采用基于活动的分析方法,研
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具有自重轻、跨越能力强、抗扭刚度大和施工周期短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公路和铁路桥梁建设中。在运营阶段各种荷载作用下,钢-混组合箱梁表征出的界面滑移、剪力滞、约束扭转和畸变效应会影响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行车安全舒适性,因此对考虑复杂空间力学效应的车桥耦合动力问题研究愈发重要,本文将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在Vlasov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理论和Umansky第二扭转理论
随着城市地下化的不断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日益频繁,隧道需要在越来越恶劣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施工,因此导致近些年隧道塌方事故屡见不鲜。为了研究土质围岩隧道的塌方机理,本文首先采用三维颗粒流软件对隧道塌方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隧道塌方过程中位移场、应力场以及力链图的演化过程,分析围岩参数对隧道塌方过程的影响规律。之后本文运用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方法,在前人均质地层的基础上,对更为复杂的倾斜地层开挖面塌方问题进行了研
地铁车辆所具有的客流量大、工况复杂、车辆使用频繁等运用特征对车辆关键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转向架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起承载、导向和减振作用,构架的疲劳强度是否满足要求直接关系到车辆运行安全性。本论文基于运用条件下实测动应力数据,针对地铁运用车辆转向架构架的疲劳可靠性开展如下工作:(1)基于长周期实测动应力数据,编制疲劳控制部位应力谱。依据损伤等效原则计算360万公里的等效应力幅,对计
地铁车站的正常运行对整个城市地铁线网的运行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准确把握车站的客流运行状态是实现客流量科学管控的根本基础,针对目前地铁通道的客流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的迫切需求,本文开展基于视频的地铁通道单侧客流量检测方法的研究,以此减轻地铁现场人员的工作压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大环境下的地铁车站运营安全保障,分别从地铁车站安全的需求分析、地铁车站客流信息检测的需求分析、地铁车站双向通道单侧客流检测需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