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亚文化语境下的权力视角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512355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从语言学的视角,发展到权力视角。翻译活动不再被单纯地看作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中的各种权力相互抗衡和作用的结果。翻译活动受到各种文本外因素的影响。米歇尔福柯将这些文本外因素总结为“权力”,认为权力无时无刻地影响着翻译过程。本文便是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来分析和比较《肖申克的救赎》的两个中文译本。同时引入亚文化的概念,深入探讨在不同亚文化语境下,权力在翻译中的不同作用。  通过对比与研究,本文揭示了翻译研究已经过渡到权力转向的阶段,权力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过大陆和台湾两个亚文化的译本比较,分析出了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权力的影响下,两个译本的不同,以及两个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从晚清时期我国就开始译介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但是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使儿童文学翻译长期处于文学翻译的边缘地位而得不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大量优秀儿童译作的产生,越来越多
本文以发音音系学为理论框架基于发音数据对北京话音节中各成分发音的时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  传统认为语音是按照线性依次排列的(Trubetzkoy1939; Jakobson1941;
双关语这一修辞手段,因其简洁、幽默、睿智等语言特点,倍受广告商的青睐,在广告中频繁出现。这种语言现象受到了国内外很多语言学者的关注,相关的论文、专著等文献近年来层出不穷
本文回顾汉语古诗在英美国家翻译的历史,按照翻译所采取的形式和策略试将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古诗翻译在英美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也
本论文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的具有基督教精神的中韩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具体为李文烈的《人之子》和北村的《施洗的河》一作为研究对象,对作品创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谚语就如同文学作品和诗歌一样都是语言的菁华。英语谚语及汉语谚语都富有色彩的语言形式并且能反应出英汉民族各自的文化特点。弗朗西斯·培根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