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infectious pleuropneumonia,PCP)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各年龄段猪只都易感且病死率高,给世界范围内养猪业造成了经济损失。目前APP血清型高达18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势流行株存在差异,加之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不强,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困难。目前临床使用的商业化疫苗还停留在灭活全菌苗,而且近年来,菌株耐药基因的出现以及新抗生素药物研发缓慢,给动物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急需通过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中药复方“黄仁汤”是临床兽医从传统方加减而来,对呼吸道感染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并不清楚。为了提高该复方的质量控制水平,本课题通过在APP小鼠感染模型上观察各处理组小鼠的临床症状及体重变化,肺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检测肺脏菌载量差异,分析免疫细胞变化及检测相关趋化因子表达差异,确定“黄仁汤”主要调控的免疫学指标。以此为参考,对“黄仁汤”主要成分进行动物试验,通过对临床症状、肺损伤程度、菌载量、循环免疫细胞以及存活率的分析,筛选其有效治疗成分并研究有效成分对于感染小鼠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及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确证其炎症调控作用。在确定“黄仁汤”药效物质的基础上,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有效单体的含量,初步制定“黄仁汤”的质检方法,保证制剂质量可控,更科学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在“黄仁汤”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感染组(P<0.05);体重变化趋势平稳且丢失量少于感染组;肺脏表观病理损伤程度较轻,仅见小面积的充血、水肿;治疗组小鼠肺脏菌载量低于感染组,以感染后6小时差异最为显著(P<0.05);小鼠肺组织中与中性粒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XCL1、CXCL2、CXCL12、CXCL15基因水平显著上升;并且发现“黄仁汤”主要通过调动PMN-Ⅰ型中性粒细胞,发挥清除细菌作用。将“黄仁汤”中与抗炎、抗菌等作用相关的单体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槲皮素、栀子苷、大黄酚、绿原酸、厚朴酚、β-谷甾醇,分别给予APP感染小鼠,从临床症状、肺指数、肺菌载量、血液循环免疫细胞以及存活率指标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发现黄芩苷、黄芩素、槲皮素、栀子苷、大黄酚5种成分不同程度地发挥抗感染作用,使感染小鼠临床症状减轻,体重由下降转为回升趋势并且显著抑制了肺脏菌载量,下调了循环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数量,并且发现槲皮素对感染小鼠的保护率最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这5种单体成分,能够显著抑制感染小鼠血液和肺脏中IL-6、IL-1β、TNF-α的表达,特别是黄芩苷、黄芩素、槲皮素这三种成分,可以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最后,针对确定的5种有效成分,建立了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检测其含量的方法。本研究通过体内感染试验确定“黄仁汤”中的有效单体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槲皮素、栀子苷、大黄酚),针对有效成分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最终确定黄芩苷、黄芩素、大黄酚可以作为半成品和成品质量控制的检测项,并可用于生产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