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识别的视觉认知加工过程一直是语言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与难点,也是众多研究的争论所在。词汇识别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词汇进行语义提取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词汇的字体、模糊度、频率、上下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引起众研究者的兴趣。关于词汇识别的视觉认知加工机制,产生较大影响的理论模型为多阶段激活模型和交互激活模型。多阶段激活模型认为词汇识别过程中各阶段间的激活传递存在阈限,某个阶段被激活后,达到一定激活水平才将激活扩散至下一阶段,高级阶段对低级阶段的影响借助于有意识的反馈,即语义加工阶段要通过额外反馈将激活传递给早期加工阶段,进而促进个体对词汇的识别。但交互激活模型认为词汇识别的各阶段间是没有阈限的,一个阶段被激活后,不等本阶段加工结束,便会提前且迅速扩散至下一阶段(提前式串级加工),且高级加工阶段也会向前一阶段进行反馈(无意识、自动化反馈),各加工阶段是双向作用的。多阶段激活模型认为在语义相关词对比率较高(0.5)的情况下,刺激质量与语义启动在行为指标上存在交互作用,这是由于高级加工阶段能够有策略有意识地反馈到初级加工阶段,进而影响行为反应,导致行为指标上的交互作用,这种有意识的反馈却无法作用于脑电成分N400。但交互激活模型认为即使无额外反馈,词汇识别的早期加工阶段也会通过提前式串级加工作用于语义加工阶段,即无论语义相关词对比率高(0.5)或低(0.25),刺激质量与语义启动在脑电指标N400上均发生交互作用,多阶段激活模型认为语义相关词对比率较低时,个体有意识的反馈消失,刺激质量与语义启动在N400及行为指标上均出现加法效应。本研究严格选择实验材料,控制实验条件,采用多种实验范式以及ERP技术,为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理论模型的争议,并能够从多方面验证交互激活模型,解决字形相似带来启动效应的争议,明确汉字识别的内在加工机制,为语言心理学进一步解决难题奠定基础。本研究实验1采用2(语义启动:语义启动、无语义启动)×2(刺激质量:清晰、模糊6水平)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及词汇判断任务,采用语义启动范式,从两个理论模型的分歧点出发,控制语义相关词对比率在较低水平(0.25),研究汉字刺激质量与语义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行为反应时和正确率指标上,刺激质量主效应均显著,清晰刺激比模糊刺激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说明实验材料模糊度的处理足够使模糊刺激与清晰刺激之间有显著差异;在正确率上,语义启动主效应显著;在行为指标上,刺激质量与语义启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研究者认为行为指标容易受到实验任务、策略及速度—正确率权衡的影响,而脑电指标更加客观、灵敏、稳定。在脑电成分N400上,刺激质量主效应显著,模糊刺激相较于清晰刺激引起更大的N400波幅,刺激质量与语义启动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且在无语义启动条件下,模糊度效应更大。实验结果说明在语义相关词对比率较低时,在无有意识的额外反馈的作用下,刺激质量所在的早期加工阶段可以通过提前式串级加工作用于语义加工阶段,使两个阶段间的加工几乎同时进行,研究结果支持交互激活模型。在研究词汇识别的内在加工过程时,众多研究从语义启动与刺激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研究范式较为单一。由于语义启动范式本身存在自动唤醒语义的作用,所以本研究实验2采用较为中立的字形启动范式。为避免过去字形启动相关研究中实验材料存在的额外语音启动,或规则家族同声旁、形旁带来的反应定势,本研究在实验材料选择上更为严苛。实验2任务同实验1一致,采用词汇判断任务,为2(字形启动:字形启动、无字形启动)×2(刺激质量:清晰、模糊6水平)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发现,在行为反应时上,字形启动主效应显著,字形启动的反应时长于无字形启动的反应时,出现字形相似负启动效应(抑制作用);刺激质量主效应显著,刺激质量与字形启动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且无字形启动条件下,清晰刺激与模糊刺激之间的差异更大。在脑电成分N400上,刺激质量与字形启动之间交互作用显著,且在无字形启动的条件下,清晰刺激与模糊刺激之间的差异更显著,此结果与行为反应时的结果一致。在实验1证明刺激质量会通过提前式串级加工作用于语义加工阶段的基础上,实验2结果表明,字形启动范式下,由于提前式串级加工的作用,仍然存在刺激质量的N400效应,另字形启动的时距作用,字形启动有机会影响目标字的语义加工从而作用于N400,使目标字的刺激质量和字形启动变量共同作用于语义加工阶段,证明了词汇识别早期阶段可通过提前式串级加工作用于语义加工阶段,多方面验证了交互激活模型,进一步解决词汇识别的内在加工机制。且实验2通过严格控制实验材料,避免以往实验中的额外影响因素,更加客观严谨地证明了字形相似带来的负启动效应,解决字形启动效应的争论,且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交互激活模型。实验1与实验2的研究结果表明,词汇识别各阶段间的激活是没有阈限的,字形影响的早期加工阶段会通过提前式串级加工作用于语义加工阶段,使各阶段的加工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多角度验证了交互激活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为解决词汇识别的内在加工机制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