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咖啡是一个包含真溶液、胶体、悬浊液等在内的多相体系。除了具有独特的香气和滋味外,咖啡还有抗疲劳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功效。咖啡生物学功效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成分带来的影响,而对于咖啡制作过程中成分自组装形成的胶体颗粒带来的影响却少有涉及。咖啡制作方式对抗氧化能力等生物学功效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且抗氧化能力研究多用体外化学法,以细胞为模型的研究方法少见报道。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制作方式对咖啡中胶体性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咖啡是一个包含真溶液、胶体、悬浊液等在内的多相体系。除了具有独特的香气和滋味外,咖啡还有抗疲劳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功效。咖啡生物学功效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成分带来的影响,而对于咖啡制作过程中成分自组装形成的胶体颗粒带来的影响却少有涉及。咖啡制作方式对抗氧化能力等生物学功效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且抗氧化能力研究多用体外化学法,以细胞为模型的研究方法少见报道。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制作方式对咖啡中胶体性质的影响,通过膜滤分离咖啡胶体颗粒,并运用胞内胞外多种方法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尝试将咖啡制作过程中产生胶体颗粒的现象和咖啡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关联。此外,利用抗氧化能力作为功能性指标,调查不同咖啡制作方式带来的影响,为功能性咖啡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分别阐述如下:1.通过成分含量、胶体学性质和细胞胞内外抗氧化能力等测定,比较咖啡制作过程中不同烘焙程度以及冲泡方法带来的影响。结果显示,同样咖啡豆通过三种不同冲泡方法得到的咖啡在抽提率、主要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上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三种方式对抽提率、物质含量和胞外抗氧化能力造成的影响强弱上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土耳其式>手冲>法式,提示了胞外抗氧化能力和咖啡液中多酚、咖啡因和绿原酸等抗氧化成分的含量紧密相关。三种不同咖啡在胶体学性质上具有显著差异,在胞内抗氧化能力评估中得到三种咖啡的抗氧化能力强弱次序与其抗氧化物质含量呈现完全不同的规律:手冲咖啡胞内抗氧化能力最强(6.73±0.09μM QEC),而抗氧化成分含量最高的土耳其式咖啡反而呈现了最弱的胞内抗氧化能力(4.68±0.16μM QEC)。此外,三种咖啡在粒径大小、表面带电性、分散系数和温度、p H响应性等胶体学性质上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提示了不同冲泡方法对咖啡成分自组装形成胶体颗粒的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且形成胶体颗粒的行为和咖啡在胞内表现出的抗氧化能力关系密切。同种咖啡豆不同烘焙程度所得的咖啡在抽提率、物质成分含量、抗氧化能力和胶体学性质上同样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深烘咖啡有着更高的抽提率;除总脂外,所测其余成分都表现为浅烘焙>深烘焙;浅烘焙制得的咖啡,其胶体颗粒粒径更小、更均一,光散强度更大;浅烘焙度咖啡胞内抗氧化能力明显强于深烘焙度咖啡。2.利用膜滤方法对咖啡液中的胶体颗粒进行分离,并测定其胶体学性质、组成成分和抗氧化能力,初步了解咖啡功能性成分在真溶液和胶体之间的分布比例和规律和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组成成分测定结果发现,相对于糖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咖啡因和绿原酸等抗氧化成分在胶体中的含量极低,绝大部分抗氧化成分存在于滤过液中。而胞内抗氧化能力评估结果显示,咖啡胶体颗粒在巨噬细胞中表现出和咖啡原液相当的抗氧化能力,提示了咖啡胶体颗粒的抗氧化能力与其说依赖于其搭载的抗氧化成分,更大可能是和纳米化带来的独特物理化学特性相关。对分离得到胶体颗粒进行的胶体学性质分析和形貌观察,结果显示膜滤方法不同程度对咖啡原生胶体颗粒结构产生了破坏,主要表现为粒径分布范围明显变大。为了能进一步理解咖啡原生胶体颗粒对咖啡功效的贡献和在功效成分递送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有必要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建立一种保真度更高的胶体颗粒分离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新兴技术不断革新,多源图像方向上的处理技术也越发成熟,在军事、医学图像、监控等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一般单个传感器捕获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应用的需求,其具体体现在实用性差、可靠性低。将多个传感器结合,补全其中的不足,构建更加全面的图像系统。考虑到不同图像间的差异,本文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作为研究案例,针对同一环境下两幅图像,采用融合算法对图像进行融合,融合图像兼具红外与可见
图像去雾旨在去除场景雾霾的同时,保留图像内容,提高图像物体的可见性。图像去雾是图像增强中的一项任务,往往作为其他高级图像视觉任务的预处理步骤,并且在自动驾驶,物体检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过去的研究中,图像去雾算法发展迅速,获得了良好的去雾结果,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现有的雾霾数据集存在基准图像不清晰、残留雾霾、含有噪声,合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流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作为数据挖掘领域的一大分支,数据流聚类成为一项意义深远而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数据流都是混合属性数据,然而大多数算法都是建立在只有数值属性数据或者只有分类属性数据的基础上。此外数据流的高维、海量、动态、快速等特性对数据流聚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高效的混合属性数据流聚类算法,是当前数据流挖掘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能用较少的执行时
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细菌性疾病治疗药物被广泛用于畜禽业中,由于抗生素的乱用及滥用,细菌耐药基因产生,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体。本课题旨在研究家禽屠宰场中肉鸭和蛋鸭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并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B的水平传播机制。(1)分别采集屠宰场待宰区中蛋鸭和肉鸭的粪便混合样及污水混合样,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从整体角度对肉鸭源样品和蛋鸭源样品的微生物结构及微生物耐药性进行分析。在微生物结构
边缘检测是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图像分割以及医学图像分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它的目标是从自然图像的像素众多差异中找出视觉感知上显著存在的差异;重点和难点是在排除图像复杂纹理带来干扰的情况下保留图像的主要结构。尽管在边缘检测的研究历程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检测算法,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预测的边缘质量
磷酸吡哆醛(Pyridoxal-5’-phosphate,PLP)是由维生素B6与磷酸结合形成的,是维生素B6的主要辅酶形式,还是140多种细胞酶的辅酶,在生物体内发挥广泛、重要的作用。目前PLP的合成方法有化学合成法和酶催化合成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研究PLP产量的较少。所以本文以基因工程手段为基础,在大肠杆菌体内构建表达载体,并优化发酵条件,提高PLP的产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课题以实验
黄酒酵母作为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主导微生物,其对氮源利用有独特的偏好性,易产生尿素及其它含氮化合物,从而影响发酵黄酒的品质。因此,鉴定黄酒酵母菌株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解析氮代谢调控途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首先以三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YJSH1、N85和XZ11为研究对象,探究三株菌株在以精氨酸为唯一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差异,鉴定与黄酒酵母
唾液是人在口腔内自然分泌的独特生物液体,在食物风味和质地感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在日常进食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并非食物本身的特性,而是食物经口腔处理和唾液混合相互作用后转化成的完全不同于其本身的风味。唾液的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其特殊的物理特性影响着人体对于食物的风味感知,影响了人对食物的选择。这种影响会改变个体饮食喜好,而这种饮食差异又会进一步导致个人的唾液特性产生变化。本研究旨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
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长链ω-3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磷脂型EPA/DHA具有极高的生物利用度和功效,可以参与人体内众多生化反应,从而减少炎症发生、降血压、降低患癌症的风险以及改善动脉细胞的功能,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三文鱼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食用的一种油性鱼类,其作为长链ω-3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之一,磷脂型EPA/DHA含量丰富。腌制对于三文鱼的加工是极其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