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作为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围绕着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耕地监管分区和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本文在归纳、整理土地利用分区及耕地生态补偿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武穴市耕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了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指标模型系统构建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和产能四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在获取耕地综合质量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聚类和耕地评价的方法,把武穴市耕地初步划分成差异明显的耕地利用特征区,再结合区内耕地利用的主导类型将特征区划为耕地利用类型区,并对武穴市进行生态补偿价值的测算,进而为耕地质量管护提供依据或参考,同时针对各分区特征提出相应合理的建议。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在构建了武穴市耕地监管分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得出武穴市的初步耕地监管分区结果。结果把全市的十二个乡镇分为四类区域;并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位限制因子法进行二级分区。在综合的分析方法下,最终形成5个耕地监管分区。(2)受访者对耕地生态服务和相关保护政策的认知程度是有限的。结果表明农民受访者对耕地生态效益的认识程度比市民受访者低。但对于耕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作用的认识,不管是市民受访者还是农民受访者,对其认知都不深。(3)受访者参与耕地保护意愿的结果。研究表明,对于市民,影响其支付意愿的因素有:年龄、家庭总收入、健康状况、对耕地的感情、周边环境状况和耕地保护政策认知;对于农民,影响其支付意愿的因素在回归系统的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变量中,常数项、受教育程度、家庭总收入、对耕地的感情、周边环境状况和耕地保护政策认知等变量与农民是否愿意保护耕地呈负相关,其他变量影响不显著。(4)本文中以研究耕地的正负生态效益为主要对象,运用条件价值法来揭示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并最终确定基于外部经济的耕地生态补偿市民受偿额度为一弹性区间值:1340.85元/hm~2-1531.2元/hm~2;基于外部不经济的耕地生态补偿市民支付额度的弹性区间值为:1905.4元/hm~2-1933.95元/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