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观念对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对10641名城镇已婚居民的调查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j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务劳动作为维持家庭成员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一个人对家庭必须承担的义务,是每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因。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劳动领域,曾经被认为属于女人事情的家务劳动是否会随着社会变迁、“男女平等”理念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呢?  本文使用2010年全国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资料,根据城乡、婚姻状况等变量选出10641个样本,运用嵌套模型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性别观念对家务劳动的影响,并通过纳入竞争性模型,逐步检验三种源自西方国家的理论:性别视角解释、时间限制性解释以及资源交换假说,以此探讨性别观念对家务劳动的影响以及中国城镇家庭家务劳动分工的情况。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中国城镇家庭家务劳动分工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女性仍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性别观念是影响家务劳动分工的重要因素,且这种影响也存在性别差异,持传统性别观念的男性倾向于少做家务劳动,而持传统性别观念女性则会更多地参与家务劳动;时间限制性也是影响家务劳动分工的重要因素,且其影响比较刚性;资源交换对家务劳动的影响对男性和女性而言也是不一样的。
其他文献
学位
现代性是西方土壤中长出的东西,本文将现代性定位为自觉意识的彰显,以及个体选择能力的增长。在现代性的西方发生阶段,其内含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两面向是同一的,而在西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满足,另一方面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如何引导和满足人们的精神
本文以中部J 省红村扶贫开发故事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故事发生、发展及其结束的全过程描述、理解与解释,来探讨转型期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本质特征及其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并在
在现代风险社会背景下,准确理解社会风险的产生、发展及治理逻辑,对社会风险现象进行合理解释,不仅有助于社会风险本身的解决,而且有助于预见由社会风险及风险治理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2000年开始,景天魁教授提出作为社会政策理论的“底线公平论”,并阐述底线公平的三个制度性内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为我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