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中国城市通常的特征是:人口和城市化区域两者持续急剧增长,商业和工业中心增多,汽车拥有率的增长在速度上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于是交通拥堵开始出现,最初是在大城市,然后向中小城市蔓延。城市交通已经成为上至领导下至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城市交通是从起点到目的地之间人流和货流的运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利用不同的交通设施,使用不同的能源,并服务于不同的需要。其中的人流正是居民从一个起点到一个目的地的个人出行活动的汇集。所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离不开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交通行为即居民出行特征的研究。本文依托国内二十余年来七十多座城市先后共九十余次居民出行调查的资料,主要分析了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与其存在的客观环境(如社会环境、城市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居民出行特征参数的图表求解体系,希望不仅能为从根源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思路,且能促进城市交通规划模型(UTPS)更为广泛的应用。文章的第2 章在总结国内外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对给出一个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的居民出行统一定义作了尝试,提出了国内不同规模城市交通调查分区数目和抽样率的推荐值。同时还逐一讨论了出行频数、出行目的分布、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空间分布、出行方式分布五个居民出行特征构成要素的概念、表述指标、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共性规律。第3 章以非农业人口数作为城市规模的表述指标,深入剖析居民出行的诸特征要素随城市规模的演化趋势、成因以及机制,给出了相应的预测方程。通过对人均出行次数下降规律的分析与数学推导,得出了国内城市居民可接受的出行时间,及在不同交通技术条件下的城市合理规模,并以此为基础对国内大城市现有交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研判。第4 章通过对城市形态模式的整合,研究了城市形态的三个核心要素—外部轮廓形状(带状和团块状)、用地的聚散程度(密集形态和分散群组)、城市中心的多寡(单中心和多中心)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指出:城市越紧凑,采用多中心结构,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都有助于均衡交通流向和减少居民出行总量。为此,应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