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量疏浚淤泥材料化处理技术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目前港口、海洋、海岸、航道等疏浚工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的高含水量疏浚淤泥处理难的实际工程问题,探索了一种新的材料化处理技术,通过外加生石灰作为一种干化剂对高含水量的疏浚淤泥进行改性处理,将高含水量疏浚淤泥直接处理成一种松散的良质土后作为一般工程的填土材料,为高含水量疏浚淤泥的材料化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废弃淤泥的有效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 1.对材料化处理后疏浚淤泥的物理性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处理土的含水量和塑性指数的变化规律,疏浚淤泥经过材料化处理后变成了松散良质土。同时本文通过大量试验,得出了含水量的降低率与生石灰掺量的线性变化规律,提出了含水量线性预测公式,并利用其他研究者的试验数据验证了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了将高含水量疏浚淤泥处理成松散的良质土后的击实特性,分析了生石灰掺量、疏浚淤泥的初始含水量、材料化处理后疏浚淤泥的含水量对干密度的影响,找出了干密度增长率与生石灰掺量之间存在线性变化规律,并结合本次试验的成果提出了干密度的线性预测公式。 3.本文进行了材料化处理的疏浚淤泥压实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生石灰掺量、含水量、干密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找出了材料化处理的疏浚淤泥压实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率与含水量、含水量降低率、干密度、干密度增长率之间线性变化规律,同时在本次大量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侧限抗压强度的线性预测公式。 4 通过简单的事例分析了生石灰材料化处理后的疏浚淤泥作为河堤和道路填土材料的使用性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导致RC框架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倒塌,致使人们对现役结构在遭遇地震时的抗倒塌能力越来越重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也据此对我国城镇设计地
由于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具有造型优美、力学性能良好等优点,在近几十年来,其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但是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本身的造型、受力均比较复杂,在服役期间,其本身的材
在FRP约束(加固)混凝土柱的实际加固工程中,绝大多数是在混凝土无卸载或者无完全卸载的情况下进行的,且在加固前混凝土柱已经持荷一段时间,发生了徐变和收缩。现有的模型大多建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其采用的钢筋等级也逐步提高。600MPa级钢筋是采用微合金及强化技术新研发的一种高强钢筋。《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
本文以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K26+710处高填土涵洞为试验工点,在洞顶与洞侧铺设EPS板材料(即可发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作为减荷措施,研究涵洞在有、无减荷措施,以及铺设不同
本论文主要针对实腹式石拱桥因主拱圈开裂、主拱圈砌筑砂浆脱落及拱轴线变形等因素引起的主拱圈整体刚度下降、截面应力集中及结构极限承载力不足等结构功能性问题而提出了增
自Northbridge地震和阪神地震后,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性能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已经得到的研究成果可知,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具有良好的抗震性
随着震害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偏心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与对称结构相比,更易产生地震破坏。因此,如何正确计算偏心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保证结构
近些年来,随着土工合成材料的兴起与发展,一种新型的复合土——加筋土逐渐应用于公路、水利、土木工程等不同领域。随着加筋土在不同领域的广泛使用,了解研究加筋土的微观作
土壤物理特性是土壤分类的依据,也为土壤力学跟水文性质提供初步判断,但是通常情况下,获得土壤物理特性的实验方法是十分繁琐、耗时的,并且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给岩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