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内核解读——从批判话语分析视角入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qccqc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思想(又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或“沃尔夫假说”)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理论,至今仍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西方学者们或者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沃尔夫假说的“真”或“伪”,或者着重理论评述。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结果,但人们无法通过该研究证实或推翻沃尔夫假说的宏观理论。在我国,“跨文化交际学”认为沃尔夫所述语言与思维差异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文化语言学也把沃尔夫假说的论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人们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人们对沃尔夫思想的诠释各不相同,争论的焦点在于语言相对论是对或是错,以及语言相对论的过于极端性。   本文分析了语言相对论思想产生的渊源和历史背景,探讨了对语言相对论思想所作的主要实证研究和理论评述,从批判话语角度研究隐藏在实证研究其后的社会背景和话语权势,提出实证研究虽然无法全面系统地论证语言相对论,但重新建构语言相对论。同时呼吁回到原著,解读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内核,解读沃尔夫宏观理论,探索沃尔夫本人及他的思想中看似矛盾却又辩证的方面。他理性地声称语言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无优劣之分,却又充满激情推崇印第安土著语言,批判欧洲“文明语言”;沃尔夫素来以相对主义思想著称,但他一生都在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机制,他对语言与思维差异的探索为的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作者呼吁应从沃尔夫宏观思想整体出发解读语言相对论思想和沃尔夫本意,引导人们探索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认识蕴藏在普遍性之上的语言、文化和思维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以及从语言相对论思想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构建性方面进一步探索沃尔夫思想价值,研究语言的本质。
其他文献
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对语言形式,结构,内部关系的描写,旨在从认知的高度上探究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人们要对新事物进行描述或者认知,就需要借助已
在翻译研究领域,众多学者认为,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有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文学翻译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有着不同于非文学文本的特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见证了一种新型的翻译理论的发展——文化翻译观。苏珊·巴斯奈特是文化翻译观的众多学者中最杰出的一位。文化翻译理论的主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多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广泛流行于西北各省,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之鼻祖,其唱词、行头、脸谱、乐器与唱腔等对其它地方戏
德国是近现代物权制度的诞生地,也是当代物权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最为发达的国家,许多物权法的制度就创设在德国,德国物权法为越来越多的大陆法系国家重视和采纳。物权请求权制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文学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翻译活动已成为中韩
从1998年至今,美国作家丹·布朗一共创作了5部悬疑小说,包括《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达·芬奇密码》以及最新的《失落的密符》,创造了销售史上的奇迹。其
幽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文现象,它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的关注,如文学、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等。语言学也成为幽默研究的一个主要工具。由Sperber与Wilson提出的关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