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思想(又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或“沃尔夫假说”)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理论,至今仍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西方学者们或者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沃尔夫假说的“真”或“伪”,或者着重理论评述。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结果,但人们无法通过该研究证实或推翻沃尔夫假说的宏观理论。在我国,“跨文化交际学”认为沃尔夫所述语言与思维差异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文化语言学也把沃尔夫假说的论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人们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人们对沃尔夫思想的诠释各不相同,争论的焦点在于语言相对论是对或是错,以及语言相对论的过于极端性。
本文分析了语言相对论思想产生的渊源和历史背景,探讨了对语言相对论思想所作的主要实证研究和理论评述,从批判话语角度研究隐藏在实证研究其后的社会背景和话语权势,提出实证研究虽然无法全面系统地论证语言相对论,但重新建构语言相对论。同时呼吁回到原著,解读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内核,解读沃尔夫宏观理论,探索沃尔夫本人及他的思想中看似矛盾却又辩证的方面。他理性地声称语言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无优劣之分,却又充满激情推崇印第安土著语言,批判欧洲“文明语言”;沃尔夫素来以相对主义思想著称,但他一生都在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机制,他对语言与思维差异的探索为的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作者呼吁应从沃尔夫宏观思想整体出发解读语言相对论思想和沃尔夫本意,引导人们探索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认识蕴藏在普遍性之上的语言、文化和思维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以及从语言相对论思想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构建性方面进一步探索沃尔夫思想价值,研究语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