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是地下水资源,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舟山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临东海,东港地区在围填完成后,排泄路径被限制,且区域内高楼林立,由于建筑物地基较深,从而对地下水排泄产生了极大的阻滞,使地下水水位提升、压力逐渐增大,导致建筑物的基底表层损害以及地基中混凝土结构的腐蚀,进一步则可能引起地基承载力下降,导致区内建筑物发生沉降。另外,地下咸淡水界面将逐步往海岸方向移动,地下咸水将处于逐渐淡化的状态,咸淡水的混合以及淤泥、填土中的化学反应和水动力弥散过程比较复杂。同时,地下水的矿化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搅拌水泥的耐久性,可能会引起建筑以及公路地基的腐蚀,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由于舟山市东港围海区毗邻东海,受海水入侵影响,不仅造成地下淡水咸化,而且使区域淡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同时也使地区环境的承载力持续降低。在长期搜集舟山围填区已有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将舟山围填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化为含水层组;通过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地下水模拟系统(GMS)对舟山东港围填区建立2015.6.1~2021.6.1时段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根据野外实测地下水数据对2015.6.1~2016.2.29时段进行模型识别校正;并利用2016.3.1~2016.5.31时段的源汇项对识别后的水文地质结构、参数及边界类型进行验证。以识别和验证后的水文地质结构、参数及边界类型为基础,引入预测期源汇项后,建立舟山东港围海区2016.6.1~2021.6.1时段的预测模型。利用预测模型得到整个围填区补给、排泄主要受季节及海潮波动影响的结论,相比较模拟初期与模拟预测末期地下水流场,发现整体水位变化不大,波动在1m以内。围海区东部沿海位置氯离子浓度最高,预测结果表明,海水并无明显向陆地推进的趋势,在当前地下水利用程度下,舟山东港围海区地下水变化较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