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白草祛毒颗粒(暂定名)衍生于民间临床经验方,多年来应用于肿瘤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验证。该方由5味中药组成,成分较复杂。课题组拟将白草祛毒颗粒开发成医疗机构制剂,以方中各中药有效成分的性质及药理作用为依据,对白草祛毒颗粒的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同时对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以保证白草祛毒颗粒的工业化大生产,为临床上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及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1)质量标准探索中
【基金项目】
:
项目名称:《抗癌(壮药)新药金草消毒颗粒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合同编号:桂科AA17202050,项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项目起止时间: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草祛毒颗粒(暂定名)衍生于民间临床经验方,多年来应用于肿瘤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验证。该方由5味中药组成,成分较复杂。课题组拟将白草祛毒颗粒开发成医疗机构制剂,以方中各中药有效成分的性质及药理作用为依据,对白草祛毒颗粒的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同时对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以保证白草祛毒颗粒的工业化大生产,为临床上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及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1)质量标准探索中,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方中2味中药材进行鉴别研究,建立各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对白草祛毒颗粒进行常规项目及微生物检查;采用高效相应色谱法(HPLC)对肿节风主要有效成分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进行含量测定,并优选其最佳提取方法,建立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方法。(2)稳定性试验研究中,分别以水分、粒度及含量等作为指标,对三批中试产品(批号180302,180304,180305)进行加速试验和影响因素试验的研究。(3)重金属元素研究中,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白草祛毒颗粒中铅(Pb)、镉(Cd)、铜(Cu)、砷(As)、汞(Hg)含量的方法。结果(1)质量标准研究中,对肿节风和白花蛇舌草确定了可行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便、可行,且阴性无干扰。建立了白草祛毒颗粒中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确定了指标含量的最低限度;常规项目检查中水分、粒度、溶化性、装量差异及微生物限度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综上所述,本文所建立的质量标准能准确的控制白草祛毒颗粒药品质量。(2)初步稳定性试验研究中,白草祛毒颗粒在6个月的加速条件下各指标无明显变化。除高湿条件外,温度和光照对本品影响较小,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3)重金属元素研究中,测定结果显示,各批号的白草祛毒颗粒中Cu、Hg、Pb和As的含量均在可控范围内。结论本课题所建立的薄层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好、重现性高,表明质量标准切实、可行,可用于白草祛毒颗粒的生产质量。本品在高湿条件下不稳定,其他条件下各项指标稳定、可控,因此白草祛毒颗粒应密闭保存。此外,所建立的重金属元素测定方法确切可行,可用于检测白草祛毒颗粒中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
其他文献
目的: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而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是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基石。然而HD-MTX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极高,寻找准确预测骨肉瘤患者HD-MTX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的方法,以指导临床及时干预,避免耽误患者后续治疗。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5-2018年在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并接受HD-MTX化疗的骨肉瘤患者资料,统计患
目的:研究miR-519b-3p在人类CR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索miR-519b-3p在CRC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miR-519b-3p在CRC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CRC上皮细胞系和正常结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2.构建miR-519b-3p的高表达组和敲减组后,利用CCK-8、transwell实验技术检测miR-
目的探讨单侧颞叶癫痫患者注意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注意功能是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1],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美国科学院院士POSNER等[2]根据神经解剖学、神经心理学提出的注意网络理论,将注意功能分为警觉、定向、执行功能三个部分,警觉又分为固有警觉和位相性警觉[3]。警觉是指为了接收到信息而保持的一种敏感的状态,定向是指从传入的感觉中选择信息执行控制是指解决反应中的冲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接受C2型子宫切除术的宫颈鳞癌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患者和健康妇女血清中mi R-1246的含量,分析mi R-1246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宫颈鳞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在患者术后恢复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探讨mi R-1246对人宫颈鳞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mi R-1246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
目的:研究术前系统炎症指标联合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通过筛选符合的完整病历702例为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123例作为训练集的实验组,并按照性别、年龄、BMI、原发肿瘤位置从结直肠癌不伴有肝转
目的:本实验以全氟辛酸(PFOA)诱导小鼠脾脏免疫毒性为研究对象,研究维生素C(Vitamin C,Ascorbic Acid)对PFOA致小鼠脾脏免疫毒性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为PFOA类环境污染物引起的脾脏免疫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思路。方法:(1)取40只成年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即正常对照组、PFOA模型组、Vitamin C低剂量组以及Vitamin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与外周炎症相关。而近年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作为新
研究背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世界上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在首诊时已处于晚期。虽然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单纯全身化疗为主的治疗手段在不断发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率仍较低。目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应用超高压球囊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疗效,研究PTA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术后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因AVF狭窄在广西
目的:探讨miRNA-24(miR-24)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凋亡及管腔形成的影响,并探究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利用H2O2诱导HUVECs损伤,MTT法筛选合适的H2O2浓度建立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