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中的熟语模因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ini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模因理论框架探讨了相声艺术中熟语模因的形成,揭示了相声中语言模因形成的规律,以及语言模因对相声幽默交际意图的贡献,并通过语言实例印证语言模因在相声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其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本文以相声口语文本为语料,通过研究发现相声中的语言模因大都来自群众喜闻乐见的成语、谚语、俗语、诗词以及名言、名句的形式或内容。这些熟语的突出特点是表现力强,生动、形象,相声中如果没有熟语的大量运用,它的幽默风格、喜剧情趣必然会减弱许多;反过来说相声对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熟语的推广、普及、传播、流行亦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声语境中出现在词、句、段乃至篇章等各个层面的语言模因都可以成为一种幽默机制,能在相声中恰到好处地触发相声言语幽默。   本文对熟语模因在相声艺术中的实现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主要是通过直接模仿、歪曲、夸张、替换、翻新等形式实现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体现在词语、句段乃至篇章等各个层面的模因复合体,语境是推动语言模因传播流传的重要动力。因此,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而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就语言使用过程而言,交际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意图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信息或直接套用,或部分地调出、改造、模仿,组成新的模因变体。   由于相声是兼娱乐和教育于一体的活动,对相声语言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艺术鉴赏能力。但人们目前对相声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其语言风格的分析和评述上面,而较少运用模因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随着中国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国相声日渐引起了国外人士的注意。从模因的角度研究相声语言,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研究沃尔特·德拉梅尔(1873-1956)的诗歌。德拉梅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想象丰富的画家,一位感觉敏锐的音乐家,一位贯于沉思的哲人。他的诗歌
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美国加州大学查德(L.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模糊集”(Fuzzy Sets)理论。模糊语言学最初主要侧重于语义方面的研究,如语义模糊
目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对主体性的研究转向主体间关系的研究,也可以说,翻译研究已经发生了由主体性研究向主体间性研究的转向。研究表明:(1)翻译活动是一
针对改造前三支渠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三支渠改造的两种方案 ,并对这两种方案从工程投资、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确定采用两条支渠的方案对于三支渠改造工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