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沥青路面摊铺均匀性远程实时监控技术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th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公路隧道的施工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众多影响隧道路面施工质量的因素中,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均匀性是关键因素之一。沥青混合料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会出现集料离析等不均匀现象,导致沥青路面摊铺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从而影响到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并且隧道施工时GPS被山体阻挡,导致无法接收定位信号,难以进行精确定位。因此,为了提高隧道内沥青路面的摊铺质量,本文依托云南省交通运输厅隧道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智能监控研究科技项目,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ZigBee定位技术在隧道沥青路面摊铺均匀性检测和摊铺机定位技术方面展开研究,并搭建了隧道沥青路面摊铺均匀性远程实时监控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阐述数字图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对沥青路面图像进行灰度化、滤波去噪、直方图均匀化、二值化的预处理和膨胀、腐蚀、开、闭运算、空洞填充和面积过滤等图像处理,使沥青路面二值图像与采集路面纹理特征更加相符;选取工业相机对沥青路面进行图像的采集,通过对9.5mm以上粒径集料的数量与面积占比进行分析,确定最佳采集高度为60cm;通过不同光源角度下的沥青路面集料面积占比偏差,确定图像采集时的最佳光源角度为90°。(2)根据集料在数字图像中的分布状态提出了四边静距模型,通过实测集料对于图像四边的静距与设计级配下图像中相同档集料均匀分布时对于图像四边静距的离异系数,定义沥青路面摊铺均匀性的评定方法为四边静距离异系数Cv,根据离析程度评价标准成熟的铺砂法,对30处标准级配AC-13上面层路面先后应用数字图像法与铺砂法进行Cv与构造深度的计算,建立AC-13沥青混合料图像采集法均匀性评价标准。依托实体工程对隧道路面AC-13上面层进行实测,给出总体离析率为6%的均匀性评价结果。(3)完成ZigBee定位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确定ZigBee定位技术关键参数的A值与n值;基于三边定位测量原理和最小二乘法,得到隧道内基于RSSI测距的移动节点定位方法;建立摊铺机施工坐标系,结合工程实际开展Zigbee定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参与计算参考节点数目的增多,定位误差均值减小,参考点数为8个时,误差均值趋于稳定,当参考节点横向距离为8.5m时,参考节点双置,纵向间隔5米,双移动节点置于摊铺机两边位置的定位方式精度最高;根据差分原理,提出连续差分测速法,并通过测得的速度对定位坐标进行修正,进一步提升定位精度;获取摊铺机单幅摊铺和双幅摊铺轨迹图,完成摊铺机摊铺轨迹的实时显示与绘制。(4)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和MATLAB软件,进行实时远程监控系统的前面板设计以及各模块程序框图设计,最终开发隧道沥青路面摊铺均匀性远程实时监控系统;采用大功率信号放大器,对移动4G无线网络信号功率进行放大,实现隧道中监控系统数据的实时传输;结合工程实测,验证监控系统的工程适用性。开展隧道路面摊铺均匀性远程实时监控技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改变事后控制的质量管理模式,也对延长隧道内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人们对事物更新换代的速度,由于资源初次利用率及再利用率的低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增大了环境的压力,绝大部分废旧品中仍然存在再次开发利用的潜力。研究与实践表明,回收再制造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与环保效益,对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旧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回收价格与再制造成本,是影响企业回收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车在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所产生的交通事故,对人民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汽车主动安全控制领域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控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主动避撞控制系统作为先进安全技术之一,能够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本文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汽车主动避撞
地上建筑结构以下或附近具有破碎地层或不良地质情况时,分析地铁下穿施工引起的环境响应具有关键意义。施工中为了控制地表沉降,常采取注浆加固措施,但注浆方法和注浆材料不佳的情况,经常不能控制住变形或出现地表隆起事故威胁结构安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等手段来研究隧道施工对地层、建筑物的不良作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运用Peck的沉降理论计算了本文依托工程的隧道左洞开挖产生的地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和交通量都大幅度增加。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形势也日益严峻,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针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安全评价和事故的成因分析与应急处理,而关于山区高速公路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设施设置的研究相对较少,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论文从交通安全问题最严重的山区高速公路出发,依托洛栾高速、三淅高速、郑卢高速等河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铁路建设进程加快,铁路长大隧道规模逐年扩大并且数量开始大量增加。与道路桥梁工程相比,长大隧道更易受水文、地质等环境因素影响,施工环境恶劣且技术要求高,往往伴随着不可预知施工安全风险,因此对铁路长大隧道施工阶段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论文通过对近年来长大隧道施工阶段安全风险事故案例的统计分析,识别出长大隧道潜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并结合文献综述识别方法对隧道施工阶段安
在轨道交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同时,它的高密度客流也会直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比如有些节点线路开通后客流量剧增,出现相关设施设备超负荷运行的不利局面,由此带来了车厢内拥挤不堪、换乘不便、安全性降低、异味怪味严重、体验感较差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有形产品所附有的无形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他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交通出行需求,而是进一步追求高质量出行体验
桥梁工程施工阶段具有施工难度大、结构体系不稳定、结构荷载复杂多变和施工风险大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本文以在建的石阡河大桥为研究对象,依据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对石阡河大桥施工阶段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估计、评价及控制,保证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有效的应用于现场管理中,进而保证石阡河大桥施工的安全,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介绍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特点和风险管理特点,阐述了
半成岩地层为具备工程特性差、沉积时代错乱、巨厚层、强度等级较低等特征的岩层。本次研究依托雅泸高速公路在半成岩地区修建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采用现场试验、数值模拟仿真软件、定性加定量结合为研究工具,就半成岩地区高路堑边坡开挖的稳定性、利用半成岩岩体做填料进行路基回填等进行系统的技术研究,并给出综合的现场施工方案。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承压板试验,得到半成岩地层中的弱风化砂泥岩互层可以作为天然地基
梁的横振动问题在数学上可以归结为四阶抛物方程的初边值问题。为了对四阶抛物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本文提出了有限差分方法和五次样条元逼近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Taylor展开获得求解四阶抛物方程的三层差分显格式和隐格式,给出了局部截断误差的阶,即差分格式的收敛速度。引入人工边界对边界条件进行离散,利用离散Fourier分析证明了显格式条件稳定,隐格式绝对稳定。数值实验验证了理论结果。其次,基于
耦合动态系统被广泛用于刻画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现象,其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和动力学行为的多样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耦合动态系统的趋同性,是其动力学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通讯安全和社交网络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关于耦合动态系统的趋同行为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耦合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趋同过程中能量代价等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许多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