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译者主体性开始逐渐在笔译界受到重视并加以探究,但传统口译中一度秉承“忠实”、“对等”的原则将译员视作“透明桥梁”,口译理论和实践中对于译者主体性都鲜有强调。然而,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口译活动,口译译员的主体性、特别是在商务场合下的主体性意识和作为越来越受到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士的关注。本报告基于笔者完成的三个商务口译项目:第一届四川国际旅游博览会陪同口译、第九届欧洽会配对洽谈协商口译、成都匯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会议口译,通过分析笔者在口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来论证译者主体性在商务口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旨在引发对于商务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重视和强调,并且能够为日后的商务口译译员提供参考,进而促成译员更好的表现和各方利益的更大化。本报告总共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就商务口译及口译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发展等进行了总体梳理,为后面主体性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介绍笔者参加的三个项目,从译前准备到现场准备,再到期间遇到的问题。第三章则为笔者如何在各场合下应用译者主体性来解决问题,将第一章的理论和第二章的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了一些具体的措施。这样一来,本报告既包含了笔者三个项目的阐述、也展示了笔者在不同项目之中所做的思考和对自己主体性的意识和应用。最后得出结论,商务口译人员需要将自己视为一名积极的参与者、拥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一个项目,笔者还特别指出“人称转换”的方法,及时合理的转换人称是译者主体性意识和行为的有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