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大学校园中永恒的话题,它是每个大学人人生经历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大学校园是理想与现实相互碰撞表现最激烈的场所。它不同于其它的社会机构,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内部弥漫着浓重的理想主义气息,而大学人则是理想主义的载体与传播者。大学人的理想不是个人的主观设定,“心之所之”,它是大学人在洞察社会民情、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想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没有无现实的理想,也没有无理想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困扰着每一个大学人,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影响着大学人各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八十年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时代。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八十年代的大学人构成社会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被奉为“天之骄子”、“社会精英”、“国家的栋梁”,时代赋予他们特殊的使命。封闭的社会大门敞开之后,他们接触到各种新鲜事物和五花八门的文化思潮,价值观、人生观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理想也由原来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单一型转向多元化。不同的大学人有不同的理想,同一类型的大学人有着不同的理想,理想的层次也是参差不齐,有高层次的理想,也有低层次的理想。本文以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大学传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透过文本的分析可以了解八十年代大学人的理想向度。八十年代的大学人受到七十年代革命意识形态的熏陶,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面对中国的百废待兴的现实状况,振兴中华,为人民谋福利是八十代大学人共同的社会理想,同时由于社会秩序的重建,思想的开放,八十年代的大学人更多地关注个人未来的发展状况,即建立个人的人生理想。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八十代大学人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模式及采用不同的模式所带来的不同的生命体验,借鉴其中的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引导大学人如何步入幸福之境,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和谐,体验到生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