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冲突的心灵—丁尼生诗歌创作主题的极化研究

来源 :大连外国语学院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il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与冲突的心灵—丁尼生诗歌创作主题的极化研究 潘丽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著名诗人.十九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诗歌可称为丁尼生时代。他的诗作使英国皇室和民众领悟到了整个时代的希望和危机。 本论文的主旨是研究丁尼生具有极化特征的诗歌创作主题,并揭示诗人的双重性格特征对于其诗歌主题创作特征的重要影响和诗人钟情于创作具有极化主题诗作的目的和动机。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丁尼生的创作生涯。第二、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丁尼生诗歌创作主题的极化特征。将其常见创作主题分组成对分析,如“真爱与失去”,“往昔与现实”“信念与困惑”,“青春与暮年”,每对主题间都蕴含着相同的极化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对丁尼生不同主题诗作的例举来论证其具有极化特征的诗歌主题。“失去”主题诗歌的创作带给丁尼生痛心疾首的“十年沉寂”,同时诗人在其“珍爱”主题的诗作中真切地表达出,“爱主宰了我的一切”。丁尼生在大量的诗作中表达出自己“钟爱往昔之情”,然而他又强调指出“往昔已逝”。丁尼生被称作是信仰忠诚的诗人,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在不断地自我怀疑中度过。从“青春”主题的诗作中,丁尼生要传递给读者的是“青春之不朽”,但同时,在其对立的主题中,诗人又表明自己的观点,“人生暮年更具活力”。根据艾略特所提出“两个丁尼生”之说,第三部分将着重论述影响丁尼生双重性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本部分将分别从家庭影响因素。诗人本人意识形态中自然科学进步与宗教信仰间的冲突,以承诗人对于声名和社会地位的矛盾态度来分析诗人双重性格特征的形成.母亲使丁尼生了解作为诗人的博爱,为此他终生感念母亲;同时他深知自己情绪化的思想感情来源于性情古怪的父亲,对于婚姻的犹豫加深了诗人矛盾的性格特征。丁尼生熟知自然科学的进步,却无法接受唯物主义的理论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虔诚于自己的宗教信仰。丁尼生乐于接受和享受声名和社会地位,却无法接受公众过分的关注,极力回避公众的视线。第四部分为结论总结全文:丁尼生是为“两个灵魂所支配的无助的人,受制于理性和情感的双重约束,具有双重性格”。丁尼生诗歌创作主题的极化特征充分体现了其性格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作为研究者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泽者作为一个带有其主观特质的现实存在,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体现出他的主体性。译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动机态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Bassnett曾把语言比作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
本文作为一种应用研究,旨在将形式主义叙事学引入《女勇士》的研究当中,将形式技巧研究与女性身份问题研究相结合,从而揭示华裔美国女性从奴隶到诗人的身份演变历程。《女勇士》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国家形象和国家身份建构密切相关。正因如此,近年来有关国际关系和国家身份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话语研究的角度,旨在探讨中国领导人如何运用话语
谋篇能力,尤其是书面语篇谋篇能力,是指写作者组织结构合理、连贯、突出要点的篇章的能力,Bachman(1990)提出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Bachman看来,语言能力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年以来,中外学者、诗人和翻译家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