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七姐妹》的元小说解读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在其早期作品中通过实践李维斯的“伟大的传统”写下了多部现实主义作品,而在她的后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后现代主义实验创作手法的转向。《七姐妹》便是她后期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实验之一。通过对该作品的细读,笔者发现,在小说《七姐妹》中,德拉布尔采用了大量的后现代元小说叙事技巧,即:自反性、虚构性、戏仿。本论文主要根据帕特里夏·沃的元小说理论,对“元小说”视阈下《七姐妹》的叙事策略和技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除了结论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包括对作者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及其创作的介绍;小说《七姐妹》的简介;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主要是对元小说理论的介绍,包括元小说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其次简要介绍元小说的特征和叙事原则,这些特征和原则为解读小说《七姐妹》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三章从叙事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七姐妹》中自反性特质的体现。在小说中,作为女主人公的坎迪达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她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会经常打断自己的叙述,对上面的叙事做一个修改性或否定性的评价和总结,以此暴露自己小说的创作过程。而且通过叙述者本身前后矛盾的叙事语言和不断变化的叙事视角进一步揭示了小说的自反性特质。  第四章从小说宏观层面进一步体现文本创作的不确定性。小说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看出其间相互矛盾的地方,即第三部分“埃伦的说法”是对第一部分“她的日记”和第二部分“意大利之旅”的否定,而第四部分“尾声”又进一步否定了第三部分。各部分的内部内容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这样相互否定和矛盾进一步体现了《七姐妹》中的元虚构性。  第五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讨论了《七姐妹》中的戏仿手法。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了对传统日记体小说的戏仿,揭示出传统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传统日记体小说以追求叙事真实性为目标,而《七姐妹》中德拉布尔虽然在第一部分中运用了日记体形式进行创作,但却打破了传统日记的纪实性,解构了日记书写叙事规约并且打破了读者对真实事件的期待。接着从微观角度出发,探讨了对神话故事的戏仿。在小说中可见德拉布尔对《圣经》故事的戏仿,但最为明显的是对《埃涅阿斯纪》的戏仿。通过对英雄传奇故事的戏仿突显出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本文通过上述分析旨在证明《七姐妹》是一部充满了后现代元小说要素的小说。虽然德拉布尔一贯宣称自己是现实主义的追随者,然而,在《七姐妹》中,她似乎并没有坚定自己的信念,而是尝试后现代创作手法思考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最近,一款名为燕麦奶的商品倍受年轻人青睐.这种售价不菲的燕麦奶究竟是燕麦还是奶?它与牛奶有哪些不同?燕麦奶更健康吗? 本文为您一一解密.rn燕麦奶不是奶rn燕麦明明是一种
期刊
来丹麦之前,导师跟我说,一定要尝尝著名的“开放三明治”。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丹麦三明治,也被称为开放三明治(Open Sandwich)。当时,工人和农民为了节省午餐时间,将前一天的晚餐剩菜搭配黑面包食用,制成这种只有一片面包,馅料处于“开放”状态的食物。自1880年起,开放三明治正式进入餐厅、酒吧,成为丹麦人人喜爱的“国民美食”。  开放三明治最早使用的面包底是黑面包,现在也有白面包底和全麦
期刊
本文基于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语中的“甜”“酸”“苦”和英语中的sweet,sourandbitter这三组味觉词,旨在探索味觉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对诸如感官域等目标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