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北段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巨型兴蒙造山带的东端,其内广泛发育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尤其是主体花岗岩类,将是反演、研究该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和了解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极好载体。论文以近几年在嘉荫、伊春、鹤岗、牡丹江地区开展的1/5万、1/25万区调研究为基础,以火成岩构造组合的概念和方法为指导,基于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建立了构造岩浆阶段划分的初步方案;详细论述了区内火成岩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基于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时空分布探讨了该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本区可以识别的与洋壳俯冲事件有关的火成岩组合有五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寒武世、早中奥陶世、中志留世,华力西期晚石炭世-晚二叠世;与大陆碰撞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有两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寒武世和华力西期中二叠世。相应地构造岩浆阶段划分为加里东构造岩浆阶段和中华力西-印支构造岩浆阶段。加里东期火成岩构造组合有早寒武世侵入岩,是发育在活动大陆边缘的与洋壳俯冲(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陆陆碰撞(佳木斯地块)有关的火成岩,记录了一次继罗迪尼亚(Rodinia)大陆裂解之后古亚洲洋内块体间的一次汇聚和陆壳增生历史;佳木斯地块早寒武世过铝质石榴石花岗岩的出现,表明此时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可能正处于碰撞拼贴和焊合的过程。奥陶纪发育的尚志群早、中奥陶世火山岩,主要发育于小兴安岭南段和张广才岭北段,是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的一套岛弧-大陆边缘弧型火成岩构造组合;中-晚志留世演化为具高钾钙碱性特征的岩石组合,并出现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典型的高镁闪长岩类,志留纪末期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加里东运动的结束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的拼合组装完成。华力西期晚石炭世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火成岩是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岛弧-大陆边缘弧火成岩构造组合;区域上早二叠世大黑山过碱性花岗岩的出现,可能标志着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佳木斯-兴凯地块之联合地块与额尔古纳-兴安地块碰撞焊合的完成,至此东北统一大陆形成。中二叠世在小兴安岭中南段鹤岗一带出现了S型强过铝二云母花岗岩类,它与佳木斯-兴凯地块内的石场-柴河-楚山一带发育的大陆边缘弧I型花岗岩类空间上呈成对分布,暗示南侧的大洋岩石圈(长春-延吉一线)向佳木斯-兴凯地块俯冲的同时,北侧的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内发育陆内块体间的碰撞作用。晚二叠世具活动大陆边缘属性的侵入岩和具岛弧-大陆边缘弧属性的火山岩大面积分布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之上,暗示着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佳木斯-兴凯地块已焊合为一个整体,具有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从区域上看,此时造山过程并没有结束,一直延续到三叠纪,晚三叠世发育的后造山花岗岩组合,表明华北-东北大陆拼合组装至此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