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她的创作,离不开中外文学大师们的影响,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正是其中一位。在迟子建看来,艾特玛托夫“描写的人间故事带着天堂的气象”。本文以“天堂的气象”这一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对他们二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厘清迟子建对艾特玛托夫创作的接受与转化。艾特玛托夫对迟子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诗性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这实质上指的是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所具有的一种抒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她的创作,离不开中外文学大师们的影响,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正是其中一位。在迟子建看来,艾特玛托夫“描写的人间故事带着天堂的气象”。本文以“天堂的气象”这一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对他们二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厘清迟子建对艾特玛托夫创作的接受与转化。艾特玛托夫对迟子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诗性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这实质上指的是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所具有的一种抒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词:诗意、温暖以及灵性。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主要探讨艾特玛托夫对迟子建创作的影响以及迟子建对艾特玛托夫创作的创造性转换。第一章主要探讨抒情现实主义风格之下作家对故乡大地诗意的挖掘,从自然风情、地域民俗以及女性形象这三个方面展开。第二章则着力分析抒情现实主义作品对于苦难中人性光辉的表现,这主要表现在坚韧性格、温情批判以及美好结局三个方面。第三章则是思考抒情现实主义作品对生命灵性的书写。在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之下,艾特玛托夫和迟子建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来自自然界的意象,他们以动物视角来观察现实,并将神话传说运用于写作之中。结语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认为,迟子建与艾特玛托夫,实际上是抒情现实主义之下同源异质的两面美学旗帜,而这恰恰是被当前研究所遗漏了的。在相同的艺术风格之下,两人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指向,一个表现为以主体道德意识的加强对抗现实中的丑恶,另一个表现为以温情抚慰世道人心。产生这一区别的主要原因,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在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软城市当中。这些数字符号把人们想做的事情,想说的话,通过网络变成了现实,不用去机场就可以买到飞机票;不用去电影院,就可以看到电影;不用去商场,就会有人把东西送到你家门口,网络给人们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也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呈现出来的。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者和建设者。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化,以及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极大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教育是为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尽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法成功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年加剧。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突显出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笔者通过分析麦可思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关于就业各方面的重要数据,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展状况以及大学生就业观现状的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天文学、易学和黄老之学是司马氏家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司马迁幼承家学,司马谈的易学思想自然对其史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梳理分析《史记》引《易》用《易》文献,能探究易学思想对司马迁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为了解《周易》与汉代史学体系形成的关系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管窥西汉《周易》教化传统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论文以《史记》引《易》、用《易》文献为研究对象,在收集
汉代是以儒、道为主的各家思想交流碰撞的时期,学术思想十分复杂,扬雄所生活的西汉末期,经学神学化严重,在这种背景之下,扬雄作为两汉之际承前启后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积极融合儒道,致力于打破经学神学的桎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其独创性。儒道兼有可以说是扬雄思想的一大整体特点,其文论思想也具有鲜明的儒道互补色彩,因此以儒道互补的视角研究扬雄的文论思想,可以把握其文论思想的总体特点,避免了将其单纯归为“醇
寿妻词是指专门用于祝贺妻子生辰的词作,是寿词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从创作成因、表现手法和情感内蕴等三方面对宋代寿妻词进行细致论析,以期为寿词研究做一定补充。宋代寿妻词的产生离不开寿词的兴盛,理学对家庭伦理观念的强化,道教的盛行与普及等亦催化了寿妻词的创作。另外,词人的创作心态、祝寿对象较高的社会身份和温惠贤淑的个人性情也与寿妻词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宋代寿妻词在意象选用组合和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莫言是当代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家,学界对其创作众说纷纭。相关研究者从很多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认为莫言的创作基本体现了当代文学潮流发展轨迹和艺术观念的嬗变,而作为莫言“最新”一部长篇小说——《蛙》,是带有一定创作总结的象征价值的;《蛙》在叙述内容的母体原型、思想主题的复调组合和艺术形式的杂交融合等方面,都具有复杂的叙事“意味”,具有值得研究的价值。本论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主要分为绪论、正文
新月派是由一批生活趣味、性情思想相同或相近的文人聚合而成的流派,他们多出生于名门贵族,又留学欧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又处于时代的边缘,在风云动荡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在文化和美学上始终坚持着对艺术与美的尊崇,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审美主义的发展。凌叔华和林徽因是新月派的两位代表女作家,本文即从新月派对爱与美的寻求和执着入手将一代才女的诗意人生与创作相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关于都市文明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反思成为了文学界关注的主题之一。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以海派女作家为代表的家庭“传奇”题材的创作早已为此提供了参考。与新感觉派作家相比,她们真正以“生活者”的姿态把握人生、把握都市,并将“家庭”作为观察对象和叙事窗口反复审视和试探日常生活与情感表达的基本组成部分——男女两性关系,其目的在于寻找和建构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以两性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