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预测研究是刻画农村居民点过去及未来发展足迹的有效途径。从1977年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拉开,到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被不断挖掘。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生产生活的核心区,其内在演变规律以及演变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关系到农村内生动力的进一步激活。农村居民点用地格局的变化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转变及其功能的转化,通过设定情境对农村居民点的演变趋势进行模拟预测是分析政策影响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出科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措施。保定作为人口超过千万的历史文化古城地处京津冀腹地并与北京相伴而生,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居民点发展时间较长,深入剖析其村庄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保定市为研究区,针对中长时期(1980—2018年)历史及现状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数据,将研究时长划分为7个时间点,通过Fragstats平台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空间韵律测度指数、平均最近邻指数、Voronoi图变异系数计算、核密度估算以及重心迁移定量分析等方法,来揭示不同时期保定市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布局模式,并对影响保定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运用CLUE-S软件,设置不同发展情境分别对2025年和2030年农村居民点演变趋势进行预测。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空间韵律指数来看,保定市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如下:规模上,1980—2018年农村居民点总体面积和平均面积增长率分别为57.86%和26.71%,空间规模扩张明显;形状上,各形状表征指标值均呈增长趋势,增长率在7.72%~13.11%之间,农村居民点形状向不规则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分布上,农村居民点斑块结合度、连通性以及聚集性增强,农村居民点斑块呈现大规模集中分布态势。通过GIS空间分析,市域范围内保定市农村居民点持续保持聚集分布态势;在县域范围内67%的县(区)呈集聚分布模式,其余呈随机分布模式,均匀分布模式不复存在;分布密度探测上,全市平均密度值增长至9.67个/km2,高密度区域持续扩大;重心变化反映了农村居民点整体移动的方向,探测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逐渐向保定市区中心移动和集聚。(2)保定市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受到地形、区位以及经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来看,地形因素既是农村居民点形成的基础条件也是制约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因素,近40年以来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高程200 m以下的格局未有变化;河流、道路和城镇区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影响显著,且这种影响随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而对农村居民点的形状影响较小;经济社会因素属于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稳固力量,对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影响是复杂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对农村居民点演变产生驱动影响的持续性因子。(3)基于CLUE-S模型模拟农村居民点演变的精度为81.73%,模拟的精确度较高;自然发展情境下2025年农村居民点预测结果表明,在不加任何政策干预条件下保定市农村居民点将以空间扩张为主,规模预计扩张29105hm2,农村居民点平均核密度上升至10.017个/km2。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情境下,2030年农村居民点数量和规模大幅度缩减,农村居民点规模预计减少80231 hm2,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将由2018年的19489个减少至16970个,农村居民点平均核密度值降低至7.910个/km2。两种不同情景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大趋势下,未来保定市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应进行政策干预,着重控制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并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进行科学布局,以避免盲目增长造成对耕地和林地资源的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