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互换研究——以湖南省高校为例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分互换的出现与发展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合作与分工的重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和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催化了学分互换的产生与发展。依据教育战略联盟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重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将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因此,打破高校之间的藩篱,构建一个完善的校际学分互换系统,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 湖南省高校中,随着各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方法的逐渐成熟与完善,在学分制基础上,逐步实行相邻院校间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实施学分互换,发挥高校整体优势和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要,成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此理念引导下,主校区都位于长沙市区的岳麓山下且在地理位置上紧紧相邻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校依托地域优势,于2003年7月签署了岳麓山地区大学资源共享框架协议,以使三所学校的学生可以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这一全新的教学管理方法经过数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学校间互派优秀教师开设精品课程,以便使学生能学习到他校的课程并修得学分;在教学实验中互相观摩学习;在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互派学生参与等,这些活动无疑在高校的课程教学交流活动中开了先河,促进了合作与交流。但是,与此同时,在这些教学交流合作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通过对三所学校学分互换活动的文献搜集和对三校学生及教务工作管理人员的实证访谈,笔者认为,在当前三校学分互换实施和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在课程互选和互修方面,已经实行的彼此派遣教师开设精品选修课的课程数量还不够多,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课程互选、修得学分进行互换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高校间的流动性还不够,学分互认和互换的工作还没有成立具体的校际教务工作委员会来推动和实行;在学分互换活动,高校中管、教、学三个主体之间的沟通还不够顺畅;对学分互换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等等。湖南省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学分互换在建设与实施中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分互换的组织体系还很不健全;二是学分互换中各高校相关主体缺乏有效沟通,学分互换的操作运转不够流畅;三是在学分互换中,高校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比较研究国外(主要是欧洲和北美)较完善的学分互换体系和高校学分互换实施方法,要解决湖南省高校校际学分互换在教学管理和实施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树立学分互换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方法的观念,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际学分互换的管理机构,明确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管、学三个不同主体在高校学分互换中的责任;构建湖南高校校际学分互换的良性沟通网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良性沟通途径;完善湖南高校学分互换的内在激励机制,促使管理人员管得更好、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等。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北方赛区8支球队(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大学)的100名队员(有
学位
目前对于人们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下的特征预测的内部机制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Anderson(1991)提出了特征预测的贝叶斯规则。Murphy和Ross(1994)提出的单类说认为,人
学位
马拉松比赛是一项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在几年前说起马拉松,相信不少人都会觉得,这是一项专业的田径运动,与普通人的距离十分遥远。
分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于类别学习的研究对于了解人们类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前人关于类别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影响类
学位
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聋人因为听觉障碍在与健听人的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这使得他们常常将活动限制于聋人圈,这严重的影响其社会融入。网络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许多优秀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正逐步的走向消失和灭亡,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是现在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不仅应当肩负起高等
教育惩戒与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占据着同等地位,都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极佳的教育手段。然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教育惩戒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首先,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且实施惩戒的主体缺少正确的惩戒观念和惩戒素养。其次,惩戒权失落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是缘于近些年体罚现象屡有发生,社会各界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