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及临床分期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mi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医生基于对证候的判别做出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然而,医家学者对KOA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理论的认识不尽相同,经验各有偏重,致使KOA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繁多,临床辨证分型呈现多样性,缺少规范化的中医证候分型指导临床研究与治疗。分期论治也是KOA的主流诊疗形式。《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通过德尔菲法结合共识会议法,立足患者临床表现,着眼于症状性KOA,将临床分期修订为发作期、缓解期和康复期三期。对此分期进一步研究,挖掘其各分期人群特点,探究其与中医证型、影像学的相关性,有利于确定中医疗法治疗KOA的优势环节及制定合理的分期诊疗方案。研究目的1.客观归纳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为膝骨关节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规范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索《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中临床分期方案与中医证候分型、影像学等因素的相关性,为确定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优势环节及制定分期论治方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基于聚类分析的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研究1.1制定临床问卷参照《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权威出版物及行业标准中对KOA症状的相关表述,经过临床专家“头脑风暴法”制定了 3个了临床问卷:“膝骨关节炎病例记录表”(附录1)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结构化病例条目(主诉、诱因、既往史、个人史)及影像学Kellgren-Lawrence分级在内的三方面内容,共计53个具体条目;“膝骨关节炎分期要素记录表”(附录2)包含与分期判定相关的核心症状,共计23个具体条目;“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要素记录表”(附录3)包括局部症状(膝部皮肤情况、疼痛、活动、形态)、整体症状(望、闻、问、切四诊)两大方面内容,共计232个具体条目。1.2数据采集收录2020年9月-2020年12月期间于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KOA确诊病例180例,分属临床分期发作期、缓解期、康复期各60例。2名经过严格培训的研究生在高年资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实时判读和填写患者记录表,并就舌象、影像学图像进行拍照保存。将质控审核合格的病例数据录入EXCEL 2016中形成数据总表,对调查表中信息需进行量化,按症状出现记为1,未见记为0。1.3数据统计筛选与提取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患者进行聚类分析,删除症状出现频率<10%(即出现频数<18)的症状以及无辨证意义的症状后,采用系统聚类中的R型聚类分析法。2.膝骨关节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2.1数据筛选筛选与提取数据总表中患者临床分期、性别、年龄、发病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影像学K-L分级、中医证候分型的信息。2.2数据统计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分期间的差异性。不同分期之间的性别、中医证型分布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者联合Cramer’s V检验及Post hoc testing检验;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分布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L分级分布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于聚类分析的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研究本研究纳入患者180例,男女比例为1:2.91;患侧左右之比1:1.02;年龄42~80岁,中位数为65岁;病程0.25~360月,中位数36月;体质量指数24.51±3.18;影像学K-L分级中属0级3例(1.67%),Ⅰ级29例(16.11%),Ⅱ级60例(33.33%),Ⅲ级66例(36.67%),Ⅳ级22例(12.22%);聚类分析显示分为五类时能最大限度概括KOA证候信息,较符合临床,即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气血虚弱证。遵循此中医分型标准,所纳入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照寒湿痹阻证46例(25.56%)、肝肾亏虚证38例(21.11%)、气滞血瘀证37例(20.56%)、气血亏虚证34例(18.89%)、湿热痹阻证25例(13.89%)的排序递减。2.膝骨关节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所纳入发作期、缓解期、康复期各60例。患者一般情况同前。(1)各期患者性别分布:男女比例在发作期为1:3,缓解期为1:2.75,康复期为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971)。(2)各期患者年龄分布:发作期65.00(59.00,68.75)岁,缓解期66.00(59.25,70.00)岁,康复期 65.00(55.50,70.7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3,P=0.949)。(3)各期患者病程分布:发作期29.50(12.00,60.00)月,缓解期36.00(12.00,113.75)月,康复期36.00(12.00,57.00)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0,P=0.421)。(4)各期体质量指数分布:发作期24.90±2.88,缓解期24.41±3.51,康复期24.23±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3,P=0.487)。(5)各期K-L分级分布:发作期属0级1例(1.67%),Ⅰ级10例(16.67%),Ⅱ 级 19 例(31.67%),Ⅲ 级 22 例(36.67%),Ⅳ 级 8 例(13.33%);缓解期属 0 级 0 例(0%),Ⅰ 级 5 例(8.33%),Ⅱ 级 20 例(33.33%),Ⅲ 级 29 例(48.33%),Ⅳ 级 6 例(10.00%);康复期属 0 级 2 例(3.33%),Ⅰ 级 14 例(23.33%),Ⅱ级 21 例(35.00%),Ⅲ 级 15 例(25.00%),Ⅳ 级 8 例(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817,P=0.090)。(6)各期中医证候分型分布:发作期属气滞血瘀证26例(43.33%)、寒湿痹阻证17例(28.33%)、湿热痹阻证16例(26.67%)、肝肾亏虚证0例(0%),气血虚弱证1例(1.67%);缓解期属气滞血瘀证11例(18.33%)、寒湿痹阻证18例(30.00%)、湿热痹阻证6例(10.00%)、肝肾亏虚证15例(25.00%),气血虚弱证10例(16.67%);康复期属气滞血瘀证0例(0%)、寒湿痹阻证11例(18.33%)、湿热痹阻证3例(5.00%)、肝肾亏虚证23例(38.33%),气血虚弱证23例(3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726,P<0.001),临床分期与中医分型之间有中等强度的相关性(Cramer’s V=0.482,P<0.001)。发作期更倾向于出现气滞血瘀证(ASR=5.3)、湿热痹阻证(ASR=3.5)而不倾向于出现肝肾亏虚证(ASR=-4.9)及气血虚弱证(ASR=-4.2);缓解期无中医证型倾向;康复期更倾向于出现肝肾亏虚证(ASR=4.0)、气血虚弱证(ASR=4.7)而不倾向于出现气滞血瘀证(ASR=-4.8)。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法较为客观地归纳出了膝骨关节炎人群的五类中医证候类型,即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气血虚弱证,为膝骨关节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规范化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2.KOA临床分期发作期、缓解期、康复期三期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的基线因素上分布无差异化特征,在影像学K-L分级亦无统计学差异,但与中医分型之间存中等强度的相关性:发作期更倾向于出现气滞血瘀证、湿热痹阻证而不倾向出现肝肾亏虚证及气血虚弱证;缓解期无中医证型的倾向;康复期更倾向于出现肝肾亏虚证、气血虚弱证而不倾向出现气滞血瘀证。
其他文献
研究一 口服中药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的Meta分析目的 系统评价口服中药治疗HFrE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总结治疗HFrEF的高频中药。方法 1.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共7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近十年,即从20
研究背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式是中医药常用临床研究模式之一,是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热点,既重视对疾病的诊断,又重视对中医证候的判断,其研究模式的金标准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近年来,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模式面临的挑战逐渐浮现:同一证候中包含诸多症状,每一个体或者(和)每一种中药复方对同一证候中的这些诸多症状有侧重,即,同一疾病同一证候,由于患者群体存在异质性,因此表现出的症状亦会有侧重
研究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益肾蠲痹丸能改善卵巢切除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踝关节的肿胀程度及跗骨骨表面骨微观结构的破坏,减轻关节局部炎细胞浸润、滑膜增生及软骨与骨的破坏。其机制与上调ephrinB2蛋白,抑制破骨细胞(Osteoblast,OC)分化和活性的过度增强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制备肾虚(卵巢切除)CIA模型的
背景:穴位既反映机体状态,又是施治部位。临床和基础研究过程中,疗效常是判定穴位有效的最终评价指标,也是判断穴位特异性的依据。临床研究中,尽管多数结果表明施治于穴位比非穴位疗效好,但也有不少研究指出二者疗效并无差别。这说明,以既定框架固化穴位的部位与主治不利于探究穴位的本质。穴位所表达的体表与内脏、体表与深部软组织联系是生物体所共有的。我们根据前期皮肤与内脏会聚-易化现象研究提出,相对于正常生理情况
1 研究背景女性的卵巢功能下降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为卵巢功能下降的早期阶段,是指卵巢内存留的可募集卵泡数目减少或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导致卵巢反应性及生育潜能较同龄女性下降的一种疾病,不强调病因及患者的年龄与月经状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环境及工作节奏等的改变,DOR患病率持续增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
1.研究背景中医古籍作为重要的中医知识载体,记录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克服人类健康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是中医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石。充分研究、挖掘和利用《伤寒论》中所蕴含的知识,能够指导临床诊疗并为科研提供思路。中医临床和文献专家,已对《伤寒论》进行大量旁校、参正、校注、语译的工作,便于后世
研究目的采用陈氏评分法[1]对舌下络脉进行量化,分析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中医证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凝血指标、肿瘤标记物的关系。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分析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中医证型、舌下络脉的关系,探讨VEGF是否可作为肺癌血瘀证辨证的微观指标,并从新生血管的角度,初步分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是否为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方法通过已建立的舌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和较高的食养价值。目前《中国药典》中对于紫苏叶药材设定的标准较薄弱,仅对来源、性状、鉴别、水分和挥发油含量进行了限度的设定,其中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化学成分含量标准的空缺,这主要是由于市售紫苏叶品种和食用品种等混乱,样本间差异较大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因此
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管老化(VA)是高血压(HTN)、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及推动因素。VA和HTN都与血管树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有关,主要表现为是血管僵硬度及血管张力增加,弹性减弱等。VA与血压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血压升高是VA的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长期的HTN又会导致动脉壁损伤,进而促进血管僵硬,加速血管的老化。本研究将VA作为研究目标,
双氢青蒿素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双氢青蒿素是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最近,中药研究所某团队拟进一步开发双氢青蒿素,使其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病理疼痛。为此,我们对该化合物开展了大鼠药代研究以支持双氢青蒿素临床适应症的拓展。早前,曾有学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开展了双氢青蒿素的大鼠药代研究,然而该分析技术没有区别双氢青蒿素原形化合物及其代谢物。由于双氢青蒿素的药效活性主要来自原形化合物,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