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病变,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其是一种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炎症性肠病。由于UC是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症,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需要长期服药,停药后易复发,病人对药物的不耐受和毒副作用成了制约其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UC患者需要长期或终生服用化学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副作用大、缓解率低的情况下,寻找一种益生菌治疗或者辅助治疗UC不失为一种选择。具有营养肠粘膜、免疫调节作用的益生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当前的问题,为了达到预防和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同时也为医疗保健行业和治愈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本论文应用本实验室自主分离的副干酪乳杆菌HD1.7作为试验菌株,首先运用喷雾干燥法对其进行包裹制备微胶囊,然后应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UC小鼠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1.模型组(生理盐水)2.裸菌组(1.0×1010 cfu/mL)3.空微胶囊组(无菌微胶囊)4.微胶囊组(1.0×1010 cfu/mL)5.正常组(正常饮食)。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小鼠饮食、饮水、毛色、活动等日常情况,观察小鼠粪便形状、粪便隐血以及便血情况,称量体重。分别于试验第7、14天,眼球取血法对小鼠取血,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含量;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的相对数量。然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观察结肠的改变状况,测量其长度;取出小鼠的脾脏、肝脏称量其质量,计算小鼠脾脏、肝脏指数。剪取小鼠整个结肠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及SIgA表达量;另一部分结肠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之后剪取肠系膜淋巴结、派伊儿氏结,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数量。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与空微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微胶囊组和裸菌组能够显著地减缓结肠炎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DAI积分及组织病理学积分下降的趋势,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能够显著地提高脾脏和肝脏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微胶囊组效果最佳。空微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空微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及其裸菌能够显著地降低结肠组织和外周血中IFN-γ和TNF-α表达量(P<0.05),其中又以微胶囊组效果最佳。虽然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及其裸菌能够降低结肠组织和外周血中IL-6的表达量,但与空微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微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及其裸菌可以显著地提高结肠组织和外周血中IL-10和IL-13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微胶囊组效果最好。虽然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及其裸菌能够降低结肠组织和外周血中IL-4表达量,但与空微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与空微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及其裸菌可以显著地提高UC小鼠结肠组织中SIgA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微胶囊组效果最佳。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及其裸菌对外周血和MLN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没有显著性影响,与空微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微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及其裸菌可以显著提高PP结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并且能够显著地降低CD8+T淋巴细胞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DSS诱导建立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可以模拟结肠炎临床上的症状,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及其裸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有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的机制可能是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IL-13的表达以及SIgA的分泌,同时提升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量和降低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从而实现对UC疾病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