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研究——以《生态周刊》专版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jia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保护开始进入宏观决策和制度改革的主流视野,作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决策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成为新闻媒体重点宣传报道的大方向之一。  作为中央机关党报,人民日报于2013年1月5日起,率先设立生态专刊——《生态周刊》,围绕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分析,自觉担负起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的重任。  本文以明确定义生态文明建设报道作为基础,以人民日报《生态周刊》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的生态文明建设报道为研究对象,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新闻议题和报道基调等研究类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究其报道特色及问题,并进行分析、深挖根源并提供策略建议。  结果显示,人民日报《生态周刊》专版报道内涵较为丰富,以深度报道见长,整体偏向于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宣传的报道特点,但存在新闻栏目定位不清晰、报道内容失衡、消息来源单一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特色报道、平衡各类新闻议题的数量、与环保NGO,普通公众多进行对话沟通,以期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报道中的舆论监督作用。  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切实提升我国新闻媒体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传播能力、改进传播效果提供参考标准,也有助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意见参考、反馈公众建议、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与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重要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不仅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发生了变革,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徽州地处江南边缘,被群山环抱
晚清时期,电报对当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是研究晚清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视角。民族主义运动的爆发离不开成功的社会动员,本文主要以晚清时期上海抵制美国
科技的进步,产品的同质化,消费市场的日渐成熟,服务竞争的主导地位,以消费为目的以及大众共同的消费行为,这些新的社会属性,都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