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境遇因高校扩招而愈加困顿,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也随之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既有的研究多从共时性的国家教育宏观政策以及宏观规划出发,很少从历时性的角度寻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的历史经验。论文选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力量等三主体治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活动为考察对象,探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具体状况,三主体的治理举措、治理特点与治理效果等,进而凝炼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受无序发展且质量欠佳的高等教育、传统的就业心理、不健全的就业机制等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就业行业选择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国立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省立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私立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存在很大差距,国立大学、省立大学以及私立大学三类大学毕业生之间就业率也存在很大差距;实科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优于文科毕业生;而女大学毕业生虽因人数较少而就业率较高,但在一些部门中,无论是其所占比例、个人发展机会还是工作报酬等均与男大学毕业生存在很大差距。大学毕业生就业机遇不断萎缩,就业境遇愈益艰难。这引发了大学毕业生的反抗与斗争、社会人士对高等教育、政府的批判和呼吁,从而引起高校与政府相关人士的积极反思。由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以政府为宏观统筹、高校为核心环节、社会团体为辅助力量,以校内治理与校外治理结合、治标与治本相互配合为路径,在大学毕业生入学阶段、就学阶段以及毕业阶段展开,旨在对大学生源质量,毕业生结构、就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的吸纳能力进行调整。这一系列活动使得严重失衡的文实科毕业生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或参与政府举办的高等文官考试、就业训导班以及小工业贷款计划等活动获得了工作,政府部门和学校机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尽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主体的就业困境治理实践并未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得到根本改善,且治理活动也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渐降至次要地位。但当时采取了标本兼治的治理逻辑,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鼓励大学生校外实习,且重视求职人员信息采集并关注其求职成功后的服务表现,这些是治理就业困境的重要经验;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政府的就业困境治理举措未能持之以恒,公平的社会用人机制尚未广泛建立,而在治理过程中也过分追求教育改革的工具价值,这些导致改革低效,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以上经验与启示值得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所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