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浪》中的视觉艺术与画意书写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zhen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浪》(1931)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是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创新精神的极好体现。书中描绘的诸多场景具有高度的画面感,并与某些绘画艺术中的场景多有共通,这反映了视觉艺术对伍尔夫的影响。关于《海浪》中的视觉元素,学界有若干研究,但多着眼于作品中富含的视觉意象和颜色运用,鲜有研究从画意书写这一角度对作品中视觉艺术的具体运用进行系统解析。本文拟从主题表现、人物呈现、形式架构三方面对小说中视觉艺术、画意书写及其作用进行解读,进一步阐释小说中蕴含的视觉元素。深受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等视觉艺术运动的感染,伍尔夫深谙视觉艺术知识,并培养起一种视觉意识。她与罗杰·弗莱、凡妮莎·贝尔、克里夫·贝尔等艺术评论家及现代画家的长期密切交往加深了她对视觉艺术的认识,并促使她不断对绘画与写作这对艺术的关系进行思考。伍尔夫认为文字是一种开放性的媒介,因此经常从与凡妮莎、弗莱等人品评画作的过程中汲取创作灵感,从视觉艺术中发掘意象、隐喻、空间关系及潜在故事,以便冲破传统小说模式的束缚而又无损于小说的审美整体性。《海浪》中视觉艺术、画意书写的运用及作用可见于其主题、人物、形式等的建构与呈现之中。小说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印象主义组图,表现出自然的真实、生动与崇高;用后印象主义式的笔触使生命充盈着热烈的色彩、有力的视觉印象,产生出类似于后印象绘画中的多种效果;又如一幅立体主义拼贴画,小说对多种主题的视觉意象并置重叠,用立体主义多视角呈现的方法再现了无限的宇宙感。在人物呈现过程中,诸多具体画作和视觉艺术流派也隐现其中。奈维尔、伯纳德对不同画作的引用,体现出其不同的人物性格与价值观;苏珊、珍妮心理图景的文字描绘,如两种流派迥异的画作中的场景,表现出父权制社会体制中女性的两极。罗达和路易斯头脑中,抽象艺术式的图景再现,表现了其焦虑、不安及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受视觉艺术及其有意义的形式这一审美观念的影响,小说的形式也体现出一定的视觉特点。视觉意象、视觉韵律、视觉结构作为小说中的三重形式,促就了其审美形式上的圆臻。当今跨学科研究早已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趋向,对伍尔夫写作与视觉艺术之问关系的探讨,对我们在现代主义背景下重新发现“诗画一体”的传统也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凯特·肖邦在《觉醒》一书的创作中有意识地不断让蛇和女性的意象重现并给予积极肯定,实际上是对圣经男权话语的一种怀疑和挑战。本篇论文拟运用女性神话主义批评理论、原型
文字的创造让人类能够通过书写活动来交流、传递和传承文化。写作与翻译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两种文字书写活动。写作是一种自由的撰写,翻译则是一种半自由的译写。从古至今
自翻译领域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作为翻译活动核心主体的地位越来越受到翻译研究者的重视和探讨,其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做出的决定受到了应有的尊敬、客观的描写和深入
我国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三项任务。然而,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等,体育课练习密度普遍偏低,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也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育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把它作为体育课堂教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历史小说《在美国》是以波兰女演员海伦娜·莫杰耶斯卡(小说中玛琳娜·扎温佐夫斯基)及其同行者在1876年抵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所发生的故事为素材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