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3促进结直肠癌侵袭与转移以及AhR活化保护肠屏障功能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lid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Par3促进结直肠癌侵袭与转移背景与目的细胞极性是上皮细胞发挥其生理功能和各种生物发育所必需的,它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和形态发生的过程。在哺乳动物中,上皮细胞极性功能失调引起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Par3(partition defective protein 3)是一种细胞极性蛋白,能与Par6(Partition defective protein 6)和aPKC(atypical protein kinase C)组成PAR复合物,并通过与JAM的相互作用被锚定于细胞膜,在上皮细胞顶-底极性的建立和紧密连接的形成以及上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Par3在肿瘤进展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乳腺癌中,Par3的缺失通过抑制E-钙粘蛋白连接稳定性和损害细胞-细胞凝聚力促进癌细胞侵袭和肿瘤转移。此外,Par3的下调可通过14-3-3ζ蛋白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然而在前列腺癌中,Par3表达增高可通过hippo通路的失活促进前列腺癌的转移和侵袭。在人肝细胞癌中,Par3表达增高与癌细胞转移和较差的存活率显著相关。因此,Par3可以在不同类型肿瘤中具有促进或抑制肿瘤生成以及侵袭转移的作用。结直肠癌(CRC)作为胃肠外科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常见原因,每年约有136万新病例,接近694 000例死亡。约40%左右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在疾病过程中发生转移,无法切除的转移性疾病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10%。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确定Par3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可能作用,并研究可能与临床结果相关的Par3相关通路。研究方法1.在常规病理检查后,从手术室获取51名患者的结肠直肠肿瘤和正常组织样本。采用Western-blot,RT-q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ar3的表达。2.通过shRNA在HCT116细胞中敲除Par3,Western-blot和RT-qPCR分析用于检测Par3,E-钙粘蛋白的表达。进行菌落形成实验以检测Par3对CRC细胞生长的影响。进行细胞迁移和侵袭测定以检测Par3在CRC细胞的转移中的作用3.为了确定Par3促进CRC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机制,我们检查了潜在的下游信号传导途径。进行蛋白质印迹以确定Par3敲低对STAT3,ERK1/2和JNK的影响。研究结果1.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RC肿瘤中Par3的表达增高。免疫组化结果同样显示Par3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是增高的,且Par3在结直肠癌腺窝部位表达增高。我们对51例患者的Par3表达水平与临床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ar3的表达增高与年龄较大(≥50岁)和分化较差显著相关。2.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使用shRNA沉默Par3可有效地抑制CRC细胞中Par3表达。此外,Par3的沉默可诱导CRC细胞中E-钙粘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3.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中沉默Par3的表达可诱导集落形成的细胞数显著减少,提示Par3具有致瘤潜力,可促进CRC细胞的细胞增殖。同时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沉默Par3的表达,显著抑制CR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r3沉默可抑制STAT3的活化。表明STAT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Par3对CRC细胞增殖和转移调节。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Par3在CRC肿瘤中表达增高,而Par3的表达增高与年龄较大(≥50岁)和分化较差显著相关。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表明Par3具有致瘤潜力,可促进CRC细胞的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侵袭实验结果表明Par3可促进CR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ar3沉默可抑制STAT3的活化,STAT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Par3对CRC细胞增殖和转移调节。二、Ah R活化保护肠屏障功能的机制研究肠上皮屏障(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IEB)承担着抵御病原入侵、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关键性角色。由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EC)组成的机械屏障是IEB功能的结构基础,其主要由IEC和相邻细胞之间的连接构成。其中以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最为重要。紧密连接封闭了细胞顶部的细胞间隙,阻挡了肠腔内的有害物质及肠道菌群进入机体。多种因素所致的IEB功能损害均伴有TJ蛋白表达异常和完整性的破坏。炎症性肠病(IBD)是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症,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大量研究表明,TJ功能障碍在IBD的病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孔道形成蛋白Claudin-2是TJ蛋白Claudins家族成员之一,其表达增加可显著破坏肠道TJ屏障功能。例如IBD患者的结肠上皮中观察到Claudin-2的表达上调。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具有多种促炎作用。IL-6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的证据表明,IL-6通过诱导claudin-2的表达来调节肠上皮屏障功能。芳香烃受体(Ah R)是一种依赖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以配体依赖的方式进入道细胞核,然后与Ah 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形成异源二聚体,再特异性与Ah R反应元件(Ah REs)结合,活化之后可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6-Formylindolo(3,2-b)carbazole(FICZ)是Ah R最有效的天然活化剂之一。研究表明,FICZ诱导的Ah R激活可以抑制胃肠道炎症。本课题通过IBD小鼠模型及两种体外细胞模型,采用RT-q PCR,Western blotting,跨膜电阻测量,免疫荧光,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Ah R活化减轻IBD肠道炎症及缓解IL-6诱导的肠粘膜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建立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给予小鼠FICZ腹腔注射处理,组织学检查结肠组织的炎症状况,RT-q PCR检测IL-6的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检测Claudin-2的表达。Ussing Chamber检测结肠跨上皮电阻等。观察Ah R对结肠炎的影响。2.建立两种肠上皮细胞系IL-6干预模型,给予si RNA干扰Ah R处理、FICZ处理后,采用RT-q 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Claudin-2、CYP1A1的表达,探讨Ah R活化缓解结肠炎炎症的机制。探讨Ah R缓解结肠炎的机制。3.建立肠上皮细胞系IL-6干预模型,给予si RNA干扰HNF-1α和CDX-2处理、FICZ处理,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NF-1α和CDX-2、claudin-2等的表达变化,探讨Ah R活化在维持肠粘膜屏障功能方面的具体机制。研究结果1.FICZ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的结肠炎症:组织学检查显示用FICZ治疗的小鼠发生不太严重的结肠炎,用FICZ处理的小鼠IL-6水平降低。2.FICZ下调Claudin-2表达并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维持肠屏障功能:FICZ阻止了DSS引起的TER下降,FICZ可以阻止DSS诱导的Claudin-2 m 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施用FICZ后,与DSS处理组相比,Claudin-2显著下调。3.FICZ改善IL-6诱导的肠屏障功能障碍并减少体外Claudin-2的表达:FICZ改善了IL-6在Caco-2单层中诱导的TER的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L-6增强了Caco-2细胞单层的连接区域中Claudin-2的强度,在FICZ处理后,Claudin-2的表达显著降低。4.Ah R的沉默阻止了FICZ诱导的Claudin-2的下调:在IL-6处理后,Claudin-2的表达增加,并且FICZ诱导的Ah R激活抑制IL-6诱导的Claudin-2的增加。然而,Ah R si RNA处理显著阻断了FICZ的作用。5.FNZ诱导Ah R激活后,HNF-1α和CDX-2参与了Claudin-2的调控:HNF-1α或CDX-2的沉默抑制IL-6诱导的Claudin-2的上调;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中HNF-1α和CDX-2的表达也增加,并且施用FICZ抑制HNF-1α和CDX-2的上调。结论在注射FICZ的小鼠中,Claudin-2表达降低并且TER显著增加。该发现表明FICZ诱导的Ah R活化维持DSS诱导的结肠炎中的肠屏障功能。TER、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表明,FICZ下调Claudin-2表达并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维持肠屏障功能。通过建立肠上皮细胞系IL-6干预模型研究表明FICZ改善IL-6诱导的肠屏障功能障碍并减少体外Claudin-2的表达。给予si RNA干扰Ah R处理,Ah R的沉默阻止了FICZ诱导的Claudin-2的下调。给予si RNA干扰HNF-1α和CDX-2处理,FICZ诱导Ah R激活后,HNF-1α和CDX-2参与了Claudin-2的调控。
其他文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客观上要求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发展能力、生态保护能力、文化建设能力、政治领导能力及群众组织能力。现阶段农村部分基层干部队伍还面临"经济基础不够优厚、环保理念不够强烈、文化根基不够优质、政治素养不够过硬、群众基础不够优良"等问题。直面问题,基于经济之维,要切实健全基层激励保障机制;基于生态之维,要努力打造"生态型"干部队伍;基于文化之维,要着力提
背景: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的肿瘤,其恶性程度位于众多肿瘤中排名前列。目前外科手术依旧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由于大部分的胰腺癌被发现时处于晚期阶段,手术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不到9%。而其他各种治疗方法如放疗和化疗以及新兴治疗方法如靶向药物和细胞治疗对胰腺癌的作用均不尽人意。因此,分析胰腺癌的分子机制,并明确该肿瘤的新靶点可能为探索胰腺癌的治疗方法提供新道路。CD8+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关
微创通道下的MIS-TLIF手术在较长时间的观察随访中,可以获得与开放型TLIF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轻了患者由于手术入路造成的软组织损伤,减缓椎旁肌退变。在获得诸多优势的同时,我们发现即使应用了更为微创的ZISTA通道技术,依旧无法减轻硬膜外纤维化粘连程度,与开放手术无显著性差异。为了探索这一脊柱外科难题,获得一种适用于微创管道化操作、合理设计、安全有效的防治硬膜外纤维化粘连的生物材料就显得
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高度协调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通常经历凝血、炎症、增殖和重塑四个阶段。正常的创面愈合需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并分泌各种细胞因子,有序地调节修复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等;同时维持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与降解之间的动态平衡,最终完成创面愈合。然而,某些因素可导致创面经久不愈或过度愈合而形成瘢痕,属于临床治疗中棘手的问题。炎症反应对创面愈合的调控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面炎
骨折是个沉重社会负担,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相关的骨折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促进骨修复,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减轻相关并发症和社会负担变得尤为重要。促进骨修复的临床方向是确定骨修复受损的可能原因,以及找到可用于加速愈合过程的方法。在手术环境中进行局部植入和自体骨移植效果已经证明有效,但呈现一些并发症限制了应用。刺激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和微循环能够帮助新骨形成,使用钙制剂和维生素D可
研究背景及目的:创面再上皮化包括表皮细胞迁移、增殖与分化。其中,表皮迁移是再上皮化的限速步骤,也是创面慢性不愈的关键环节,一直是创面愈合研究领域的焦点和热点。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下调CD9促进表皮迁移,而CD9基因敲除小鼠中创面修复延迟,提示CD9在创面愈合中起关键作用。CD9是一类高度保守、完整的跨膜蛋白,由两个胞外域套环和较短的胞内末端以及四个跨膜结构域组成,对细胞迁移、运动和粘附均有重要
糖尿病(Diabetes)是重要的慢性非感染疾病之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010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标志,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根据目前使用的具体诊断标准,全世界70岁以上人群中PAD的患病率可能高达20%。然而尽管PAD很普遍且后果严
目的:通过对加味止痛如神汤内服联合复方宁唑栓(院内制剂)塞肛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探讨本方法对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就诊的72例湿热下注型肛窦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复方宁唑栓(院内制剂)早晚各1粒塞肛;试
研究背景与意义:胰腺癌是目前早期最难发现、疗效最差、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胰腺癌,5年存活率低于6%,仅有不到20%的胰腺癌患者可接受手术治疗[1]。早期发现困难、易复发与转移、高度耐药是其预后极差的主要原因[2]。目前,胰腺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根治性手术切除、新辅助化疗(如:FOLFIRINOX和nab-paclitaxel-gemcitabine)、放疗等[3-8]
在兰州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建设过程中,通过BIM技术可为污水厂复杂工序等提供辅助、协调、优化等。即进行图纸深化、进度模拟、管线综合,设备运输及安装路径模拟等。BIM技术在提高设计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上发挥很大作用,也为类似大型复杂污水厂项目的工程建设和应用积累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