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虽然晦涩难懂,可也正因为如此而充满了无尽的魅力,让无数的研究者永无止境地探究着深藏于其中的奥秘。《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于1930年发表的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该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以作者土生土长的南方家乡生活为素材,成功塑造了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之女艾米丽·格里尔森这个典型的艺术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变迁视而不见的艾米丽,用她自己的爱与恨、倨傲式的高贵和对负心恋人的报复来不顾一切地坚持自己独有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社会的巨大变迁。德勒兹是20世纪下半叶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以及世界公认的隐喻大师。他以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主要目标,对精神分析进行批判。从社会无意识中的欲望流动透视社会意识和个体心理,这种新的透视法有助于揭示出个体心理中欲望的受压抑性和颠覆性,从而体现文学的功能性。德勒兹和伽塔里从认识论角度出发,创造了“块茎”这个概念。块茎是指由两个不同事物上分离出来的脱裂物所组成的与原母体性质迥然不同的子事物。它表述的既是迥然不同的事物、地点和人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也可以是最为相似的事物、地点和人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将块茎这一哲学思想方法引入文学批评会大大地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本文在德勒兹哲学思想---精神分裂分析的启示下试图采用“块茎”来对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进行解读。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包括论文研究目的、论文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结构。并对福克纳本人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在美国的影响作了简短的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三章是理论基础,对块茎理论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该章以块茎理论为基础,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块茎作为文学批评方法,首先是体现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所以首先指出文章的块茎叙事方式。接着通过分析文中形容艾米丽的五个词来详述她的块茎式人生阶段。最后通过艾米丽与其周边的人物关系来分析她块茎式的几段关系。指出艾米丽的块茎式思维使她不断趋于成熟,最终成为坚定的少数派。最后一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和归纳,指出艾米丽块茎式的思维方式成就了她少数派的特质。艾米丽早已不再为自己而活,而是在为自己的信念而活,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它。块茎式的思维和块茎式的人格使她成功地在一切都已变得混沌无序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完成了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此外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局限之处和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