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传动装置润滑系统旋转缝隙油道流体通流特性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x789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润滑系统是车辆传动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为行星齿轮机构、离合器和传动轴等重要零部件提供合适的润滑油,使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延长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润滑系统工作性能对整个传动装置的动力性和可靠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旋转缝隙油道是车辆传动装置润滑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但传动系统高速旋转时,由于润滑油受到外力的作用,存在润滑油供油不足的风险,进而引起由润滑失效导致的机械故障等严重后果。为实现传动装置内各零部件的精确供油,需要掌握传动装置润滑系统旋转缝隙油道内润滑油的流动情况及各影响参数对旋转缝隙油道通流特性的影响。针对车辆传动装置润滑系统精确供油的要求,提出了旋转缝隙油道通流量的理论模型,探讨了润滑系统旋转缝隙油道的润滑机理以及通流特性。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实现了旋转缝隙油道内部润滑油的流动特性及参数影响规律的研究,分析了油液温度、入口压力和旋转缝隙油道的转速等参数对润滑流场的影响规律。利用传动装置旋转缝隙润滑油道试验台架开展试验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和仿真计算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旋转油道润滑流量预测”软件,为润滑系统旋转缝隙油道的设计开发和性能预测提供技术支撑。(1)建立了润滑系统旋转缝隙油道的流体域模型,根据流体域模型的结构特点将其润滑流场划分为配油道流场和主油道流场两部分。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旋转主油道流场润滑油通流量的数学模型,计算获得了旋转缝隙油道不同位置出口的润滑油出油量,分析了旋转缝隙油道的通流特性。(2)为验证旋转缝隙油道流场通流量数学模型的可行性,同时为了更深入探究不同参数对旋转缝隙油道通流特性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旋转缝隙油道的仿真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旋转缝隙油道内流场流体的流动状态,探究了油温、入口压力和转速等因素对不同出油口出油量的影响规律。(3)自主设计了润滑系统旋转缝隙油道试验件,通过传动系统润滑油道试验台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结果验证,开展了不同工况下旋转缝隙油道不同出口位置的出油量性能试验,并试验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润滑系统流场通流特性。通过对比试验数据,验证了旋转缝隙油道流场通流量数学模型和仿真计算模型的准确性。(4)在上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改变旋转缝隙油道的入口布置形式,建立了轴向入口旋转缝隙油道通流量数学模型和仿真计算模型,探究了不同工况参数对此类型旋转缝隙油道通流特性的影响。基于MATLAB/GUI软件,设计开发了两种不同入口布置形式的旋转缝隙油道润滑流量预测软件,为车辆传动装置润滑旋转油道设计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轨迹跟踪控制技术日趋重要。本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子课题,对智能汽车轨迹跟踪与避障控制进行了研究。针对中高速大曲率工况下,智能汽车轨迹跟踪精度和稳定性急剧下降的问题,本文采用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建立了轮胎侧偏角和横摆稳定软约束,保证轮胎处于线性稳定范围内,从而提高轨迹跟踪的精度和稳定性。考虑到模型预测控制计算量大、实时性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
车辆自主导航算法是当前智能车辆领域研究热点,传统车辆自主导航系统高度依赖于GPS位置信号。然而,在现代军事化环境作战场景下,由于信号干扰等因素,往往难以获取准确可靠的GPS信号;同时,由于信号干扰,车辆难以实时获取前方道路可通行性信息,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导航需求。因此,实现车辆在无GPS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车辆自主导航算法,为无GPS复杂环
智能车辆技术能够实现车辆自主操纵,使驾驶员的双手从复杂的驾驶环境中得到解放,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减少交通拥堵等情况的发生。而路径跟踪则是智能车辆实现其智能化行为的重要环节,同时,对规划的路径进行准确且稳定的跟踪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基础。本文对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建立适用于低速工况的二轮车辆几何转向模型,同时建立考虑动力学特性的二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二轮车辆几何转向模型对纯
由于化石能源的开发,传统燃油汽车的尾气产生许多环境污染物。电动汽车具有无污染和低噪声等优点,是解决资源匮乏和温室效应问题的重要途径。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诸多优点,例如效率高、体积小等,被认为是替代汽油机的绿色动力源。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Finite Set-Model Predictve Control,FS-MPC)因其高性能、快速动态响应和强鲁棒性而成为一种流行的控制策略。同时,它易于建立模型,
高性能纤维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及体育防护用品领域,剪切增稠材料与高性能纤维材料结合制备的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能,利用复合纤维材料研制的抗冲减振装置对大型土木工程来说,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外部冲击损害。剪切增稠胶(Shear Thickening Gel,STG)具有很好能量吸收效果以及抵抗变形能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 Polyethylene,
近年来,伴随制药行业飞速发展,环境中制药废水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全球各流域均能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污染,水体中不断蓄积的抗生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与传统氧化、降解等水污染处理技术相比,吸附法由于经济环保、操作简单等优点成为最切实可行的药物污染治理方法之一。本文基于二维类石墨烯型薄层氮化硼(BN)纳米材料,通过调变合成方法和条件,构建了三种高吸附性能的掺金属氮化硼基纳米复合材料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为推进国家铁路建设与保障线路安全运营,各种智能监测设备层出不穷,其中以激光雷达最为热门。相较于其它类型的监测设备,以激光为信号载体的激光雷达能够更好的实现监测功能。传统激光雷达大多是基于车载自动驾驶应用而开发,注重高刷新率与超远距离大视场角,对细节辨识需求不高,这显然不太符合铁路监测的需求。通过设计一套可行的机械结构实现高分辨单线激光雷达三维扫描,可以改善传统激光雷达纵向角分辨
由于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包括轮毂电机、控制单元、传感单元等被安装在有限的轮毂空间内,具有高度集成特性,路面冲击、振动、电机温升、逆变器死区等因素不仅会导致位置传感器产生灵敏度变差、温度漂移等问题,配置机械式传感器还增长了电机的体积、系统成本与故障率。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不需要位置传感器完成转子电角度与电角速度估算的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轮毂电机的在线参数辨识和无位置传感器策略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催化能源转化和存储技术在减少CO2的排放量、获得高利用价值的化学燃料和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设计和发展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是实现能源转化的当务之急。单原子催化剂不仅实现了100%的金属原子利用率,还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因此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化学反应。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O2在二维材料上的催化反应性能,包括Mo Se2负载的过渡金属单
无人车是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转向系统则是无人车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执行系统。为了提高自主转向的可靠性,具有冗余备份的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的研究以及自主转向系统的容错控制研究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无人车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的转角跟随问题,提出双转向电机的协调控制研究,在确保转角精确跟随的同时,提高转向电机的稳定性,此外还提出转向电机的故障检测方案以及容错控制方法,以提高自主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