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胰岛β细胞永久性破坏为特征。目前对于触发T1D发生的自身抗原尚不清楚,尽管可用识别胰岛细胞抗原的抗体来协助T1D诊断,但针对这些抗原进行的免疫耐受治疗并未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为做好T1D的早期诊断,我们需要去寻找诱发T1D的自身免疫反应的始动抗原,进一步去探索T1D发生和胰岛损伤的病理机制,供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胰岛β细胞永久性破坏为特征。目前对于触发T1D发生的自身抗原尚不清楚,尽管可用识别胰岛细胞抗原的抗体来协助T1D诊断,但针对这些抗原进行的免疫耐受治疗并未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为做好T1D的早期诊断,我们需要去寻找诱发T1D的自身免疫反应的始动抗原,进一步去探索T1D发生和胰岛损伤的病理机制,供于T1D的预防、早期诊断和确诊。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ERV)是已整合到基因组的古老逆转病毒的残留物,包含Gag和Env。逆转录病毒元件可能作为新抗原使细胞致敏,从而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来自于NOD小鼠胰岛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以释放高度免疫刺激的微泡(Microvesicles,MVs)或外泌体(Exosomes,EXOs)能够诱导自身反应性的B细胞和T细胞。重要的是,EXOs表达ERV Gag抗原。通过构建敲除Gag蛋白(GagKD)的EXOs,发现Gag是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核心抗原。因此,Gag抗原很有可能是一种新的自身抗原。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ice,NOD)是一种能自发T1D的模型鼠,发病过程和病理变化与人患T1D过程相似,是T1D研究的重要模型鼠。通过对幼年NOD小鼠、发病前期NOD小鼠胰腺染色观察Gag抗原在胰岛中的表达,找寻Gag抗原与T1D发病的联系。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分析从NOD雌性小鼠胰岛中克隆出的命名为Gag 194的氨基酸序列,选取了Gag 194 193’-vsrlrgrrdppavdstts-210’多肽为靶点制备ERV Gag单克隆抗体;2)通过KLH偶联Gag多肽免疫小鼠,我们得到了5株单克隆抗体,分别是1F4C8、2D4C6、3C3B9、4D6B3、5F9E4,其抗体亚型均为Ig G2b;3)通过ELISA和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抗体效价和特异性,我们观察到制备的5株单克隆抗体在特异性、敏感性和抗原谱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我们选取了3株单克隆抗体(1F4C8、2D4C6、5F9E4)进行生物素化标记;4)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Gag抗原在NOD小鼠和T1D抗性的C57BL/6小鼠胰腺胰岛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疾病发生的联系。我们使用幼年NOD小鼠、成年NOD小鼠、幼年C57BL/6、成年C57BL/6胰腺冰冻切片进行组织染色。观察到,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识别表达在NOD小鼠胰岛的Gag抗原,抗原的表达与NOD小鼠的年龄无关,而C57BL/6小鼠胰岛不表达Gag蛋白。另外,Gag抗原在胰岛中的分布多在β细胞区域,而浸润胰岛的淋巴细胞很明显并不表达该抗原。因此NOD小鼠胰腺表达ERV Gag抗原可能受其特异的基因型控制,并且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表达。以上结果为将来进一步研究Gag蛋白是否是始动抗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以及如何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提供了新思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T1D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工具。
其他文献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ated substances,PFASs)因其优良的性质,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及生活领域。PFASs在环境中具有极强的持久性,在全球生态系统和人体中被普遍检出。全氟辛烷羧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与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sulfonat
西周晚期以来,传统的天与天命观念,饱受质疑。然而,天的崇高性并未遭到根本性打击。春秋社会,混乱的现实刺激人们思考天命是否在周的问题,尽管人们已经看到周王不堪大命,但没有一人明确说明天命将转移至何方。春秋金文显示,诸侯们纷纷宣称膺受大命,传统天命观念至此发生重大变化。诸侯们所拥有的天命,与周王室的天命并行并存,这是春秋社会非常奇特的现象。考察春秋时期天命观的整体状况,可见敬天命、保人事的西周传统依然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自传入中国后得到迅速的推广。本文首先阐述该教学法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与教学目标。其次探究引入我国后的实用性与价值所在,为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基本元素与其教学核心理念,设计出符合我国音乐课堂的具体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实例,研究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具体实践方式。最后对该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相关问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研成果的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为了从科研成果中更高效获取隐性知识,并对科研人员进行针对性推荐,在多种类型的科研成果中选择中文科研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科研论文进行主题词提取。论文的主题词有别于其作者自定义的关键词。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科研论文数据进行清洗及归一化的处理,基于规则提取论文中的结构化数据,基于TF-IDF算法抽取论文的主题
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一种常见癌症,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尽管宫颈癌化疗耐药和复发的分子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关键分子尚未确定。寻找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有预测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十分重要。目的:讨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0,MAP
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相比于传统键盘鼠标的交互方式,更加简单和高效。优秀的交互应用场景应当具备人的表达准确,机器识别精确,场景展示明确等方面优点。虚拟仿真环境下的应用具有低成本、重复性高、工程操作安全、工程结构透明等优势,适用于各种复杂机械、人体观察等方面的研究。传统的键盘和鼠标无法满足这些复杂的交互环境要求,因此,自然交互技术在虚拟仿真环境中的应用更符合新环境的要求。本文以图像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
豇豆(Vigna unguiculata(Linn.)Walp.)是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等地区的豆类作物,营养价值体现在优质蛋白和糖类,富含多种矿物质和保健因子等方面。目前豇豆营养品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等,糖类化合物的研究报道尚少,且多为单一环境下少量豇豆品种的试验数据,影响到对长豇豆营养成份的认识和优异基因挖掘。本研究在遴选长豇豆核心种质后,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系统地测定了30
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用户激增使得互联网流量急速增长,大量用户对计算资源发出使用申请。如何对移动互联网流量数据进行高效准确的预测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移动网络服务;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既能满足虚拟机请求的合理分配,又使云服务商的利润最大化,这些都是供应商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针对互联网服务背景,本文研究了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并用于解决互联网的流量预测问题及云服务虚拟机资源分配利润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转向结构,带有线控转向系统的汽车驾驶起来更加的轻便和稳定。它将传统机械转向结构的固定传动比变为可设计的变传动比,在固定的横摆角速度增益下,使传动比的大小只受到车速大小的影响,这便减少了驾驶员在低车速段时的操作负担和降低了在高速段时因方向盘过大而产生侧翻风险的概率。本文对搭建整车模型、传动比的设计方法、基于模糊PID的线控转向控制方法和软硬件实验分析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