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m_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学者们开始以自觉的史学意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是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著作中较为独特的专著。然而,在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构与发展的研究中,学界更多关注的是郭绍虞、罗根泽等人的批评史著作,即使对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有所论及,也只是偶举一例,并没有进行系统地研究与论述,这部著作的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事实上,傅著不仅有启于传统文学理论和比较诗学,而且以其批评史理论的前瞻性和现代性,获得了与西方文艺理论思潮对话的可能,惟其如此,对傅庚生的文学批评史著作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构提供有效借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可以视为一个有机体,笔者运用历史梳理与现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细绎其所呈现的具有现代性表征的纯文学史观和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批评观,并探讨其以论为纲写作系统性所呈现的隐性之“变“和显性之“变”。通过实证研究,剖析整理国故思潮和西方文艺理论思潮对傅著的深切影响,探讨傅著对于文学批评史学科建构的意义和价值,并在与郭著、罗著的比较中窥视傅著对文学观念演变的关注,分析傅著在创作中的局限性。论文在结构上采取整体把握和文本分析相结合,在内容上力求历史梳理和理论辨析相统一,除绪论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历史梳理,从整理国故思潮和西方文艺理论思想介入的时代背景中探讨傅氏《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的理论渊源。第二章通过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着重阐释傅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和批评史观。第三章则以个案研究的方式,结合傅著所呈现的文学史观和批评史观,探讨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的得与失,以探寻其对批评史学建构的价值性,寻求中国批评史学研究发展的道路。
其他文献
<正>近几年来,户外探险事故频发。在救援行动中,我们急救人员常常要面对恶劣的天气以及险峻的山路,因为没有专业的户外装备及户外运动经验,往往是力不从心的;甚至有的时候,急
会议
入话是话本小说特有的文学样式,入话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渊源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论述入话起源于“兴”并受其影响,两者都置于正文的开篇起着引出正文和表达作者思想的目
太行山南段符山岩体是一套辉长岩-闪长岩-二长岩杂岩体,这一套岩石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点:轻稀土强烈富集而重稀土亏损,并具有Eu正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特别是Sr-Ba;Nd-S
文章采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分形分析R/S法,对中国人口总数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发展演变满足赫斯特律,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人口增长在其演变过程中
本文通过分析广播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创新原则,结合笔者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创新建议,其中包括规范电台主持人的播音语言、丰富电台主持人的播音内容、确立电
《乐府诗集》是由宋郭茂倩编撰,出现在《诗经》、《楚辞》、《昭明文选》、《文苑英华》之后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收录了宋前乐府诗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收集整理了汉魏至唐五代乐
一、现象教学的跨学科主题芬兰致力于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横贯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1],并在《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中规定了8个基本的跨学科主题,包括:立人/学会
目的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誖种植体
阮元称赞全祖望兼通经史文三科,全祖望作为浙东学术的重要代表无愧于阮元的评价。浙东学术以经史研究见长,强调穷经证史,经世致用。“记”作为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杂以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