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学者们开始以自觉的史学意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是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著作中较为独特的专著。然而,在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构与发展的研究中,学界更多关注的是郭绍虞、罗根泽等人的批评史著作,即使对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有所论及,也只是偶举一例,并没有进行系统地研究与论述,这部著作的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事实上,傅著不仅有启于传统文学理论和比较诗学,而且以其批评史理论的前瞻性和现代性,获得了与西方文艺理论思潮对话的可能,惟其如此,对傅庚生的文学批评史著作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构提供有效借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可以视为一个有机体,笔者运用历史梳理与现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细绎其所呈现的具有现代性表征的纯文学史观和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批评观,并探讨其以论为纲写作系统性所呈现的隐性之“变“和显性之“变”。通过实证研究,剖析整理国故思潮和西方文艺理论思潮对傅著的深切影响,探讨傅著对于文学批评史学科建构的意义和价值,并在与郭著、罗著的比较中窥视傅著对文学观念演变的关注,分析傅著在创作中的局限性。论文在结构上采取整体把握和文本分析相结合,在内容上力求历史梳理和理论辨析相统一,除绪论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历史梳理,从整理国故思潮和西方文艺理论思想介入的时代背景中探讨傅氏《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的理论渊源。第二章通过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着重阐释傅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和批评史观。第三章则以个案研究的方式,结合傅著所呈现的文学史观和批评史观,探讨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的得与失,以探寻其对批评史学建构的价值性,寻求中国批评史学研究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