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热潮。期间,出现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等乡村建设机构,推动了中国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总体来看,这场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全国诸多省份的响应与支持,共有20个县被划分为实验县。其中,以晏阳初为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不仅在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取得显著的成效,还将其实验成果推广至湖南、四川等地。就湖南地区而言,平教会的活动主要以衡山乡村实验建设为中心。衡山乡村建设实验,涉及到相关的时代背景、衡山乡村建设中衡山实验县的筹建过程以及衡山乡村建设开展的各项措施。20世纪30年代,在乡村建设运动浪潮的推动下,平教会将成效显著的“定县模式”向全国推广。在平教会与湖南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1936年7月1日,衡山实验县正式成立,衡山的乡村建设运动由此开始。政治方面,衡山实验县政府通过裁局设科,撤区并乡,对衡山县政机构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进与调整。经济方面,实验县设立了农事试验场,引进先进的品种。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创办湖南省立乡村师范学校,为乡村教育培养师资力量。此外,在训练民众、卫生、救济、禁烟等社会治理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此外,本文还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即衡山县与定县乡村建设运动的异同。一方面,衡山乡村建设运动是由定县实验推广而来,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定县与衡山的乡村实验运动都是在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背景中下进行的,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考察南北两个乡村建设的共同点,以此探究衡山乡村建设实验是如何借鉴和学习定县实验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建设运动期间时局、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差异,两者的建设成就大小、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反响有较大的差异。此外,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这对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来说极为关键。通过对比,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衡山乡村建设实验的优势及不足。有关衡山乡村建设实验的影响与作用。首先,对衡山地区来说,民国时期的衡山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的开展是对衡山的一次革新、一次建设,它推动了战时衡山政治、经济、教育和卫生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其次,在衡山乡村建设实验的过程中,平教会顺应了战时的需要,采取建设与抗战相结合的办法,在开展乡村建设实验的同时,积极组织动员民众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衡山乡村建设实验也存在不少现世价值。衡山实验县政府坚持实地调查的态度、利用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的方法以及采取多方合作的策略,这些都是衡山乡村建设实验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对当今农村建设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