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队列随访研究及预后分析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患者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差异以及保守治疗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院、首次CT检查中确诊为A型IMH的患者,包括手术治疗154例,保守治疗13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主动脉源性死亡,并把保守治疗的患者依据其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终点事件组和非终点事件组。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并对随访结果作Cox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以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保守治疗组相比,手术治疗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较高(60.4 mg/L和17.5 mg/L,P=0.019),最大血肿厚度(MTH)较大(12.6mm和11.0mm,P<0.001),有高血脂、溃疡样凸起(ULP)和心包积液的患者比例较高(53.9%和23.8%,P<0.001、73.4%和 43.1%,P<0.001、58.4%和 39.2%,P=0.001),但患者中位年龄较小(59.5岁和63.0岁,P=0.005),有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比例较少(55.2%和70.0%,P=0.010)。中位随访时间为1000(452,1623)d,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分别有8例和26例发生主动脉源性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保守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较差(P<0.001)。保守治疗患者终点事件组患者与非终点事件组相比平均年龄和主动脉最大管径(MAD)更大[(66.5±9.6)岁和(61.0±10.9)岁,P=0.020、(53.5±7.2)mm 和(48.2±6.6)mm,P<0.001],有主动脉粥样硬化、ULP和心包积液的患者比例更高(88.5%和65.4%,P=0.022、65.4%和37.5%,P=0.010、65.4%和32.7%,P=0.002)。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粥样硬化(HR=3.48,P=0.043)、ULP(HR=2.66,P=0.019)和心包积液(HR=2.49,P=0.030)是保守治疗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型IMH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状况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但要结合患者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主动脉粥样硬化、ULP及心包积液是保守治疗患者后续发生主动脉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识别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的危险分层,并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向。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进展的CT特点及不良事件预测模型分析目的:通过回顾初次和复查CT表现,探究影响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进展的因素和复查CT对初始接受保守治疗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9月-2018年6月于本院确诊为A型IMH并至少进行过一次CT复查的患者9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进行非急诊主动脉外科或介入治疗、发展为动脉瘤、夹层或主动脉破裂、发生主动脉源性死亡等。比较IMH各项指标变化与基线CT征象的关系以及随发病时间的变化的规律。利用初次就诊数据和初次加复查就诊数据分别建立主动脉不良事件的简单预测模型和联合预测模型,用ROC曲线比较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并对随访结果作Cox回归分析。两个或多个样本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检验);两个或多个样本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W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09(27-1575)d,随访期间有50例(51.5%)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基线最大血肿厚度(MTH)>11mm的患者发生壁内血池(IBP)进展的比例明显更大(42.9%和12.5%,P=0.001)。主动脉最大管径(MAD)和MTH随发病时间延长由增加到减小逐步变化(P均<0.001),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增多的患者比例随发病时间延长逐渐减少(P=0.028、0.047),内膜破裂和IBP进展的患者比例在不同时期均没有显著变化(P=l.000、0.856)。简单预测模型包括初次CT数据中MAD≥50 mm(OR=2.58,P=0.043)和内膜破裂(OR=2.69,P=0.028),联合预测模型包括初次CT数据中内膜破裂(OR=3.85,P=0.012)、复查CT数据中MTH增加(OR=1.23,P=0.001)和心包积液增多(OR=4.25,P=0.059)。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2)明显大于简单预测模型(AUC=0.66)。此外,有内膜破裂(HR=2.13,P=0.024)、MTH 增加(HR=1.12,P=0.001)和心包积液增多(HR=1.98,P=0.051)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更低。结论:A型IMH患者的内膜破裂和IBP在不同时期均会出现进展,但内膜破裂预后较差,其他指标随发病时间延长逐渐好转。对于初始进行药物治疗的A型IMH患者,初次CT联合复查CT对预测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定期影像复查能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溃疡样凸起的CT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目的:探究溃疡样凸起和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关系以判断病情转归的趋势和了解IMH发生发展的情况。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8年6月于本院确诊为A型IMH并伴有溃疡样凸起(ULP)的患者14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进行非急诊主动脉外科或介入治疗、发展为动脉瘤、夹层或主动脉破裂、发生主动脉源性死亡等。详细描述ULP的数量、位置、宽度和深度,并分析每项指标与主动脉最大管径(MAD)、最大血肿厚度(MTH)、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以及血肿形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ULP指标与MAD和MTH的相关性,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ULP指标在有无心包积液组、有无胸腔积液组和不同血肿形态组中的差异。通过ROC曲线确定预测主动脉不良事件的溃疡宽度和溃疡深度的最佳临界值并对ULP四项指标作Cox回归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共检出ULP 178个,位于升主动脉102个(57.3%),主动脉弓48个(27.0%),胸降主动脉20个(11.2%),腹主动脉8个(4.5%),溃疡宽度中位数为9.6(6.7,14.3)mm,溃疡深度中位数为6.6(4.5,9.5)mm。MAD和MTH随着溃疡数量增多、溃疡位置越靠近主动脉近心端、溃疡宽度和溃疡深度增大而增大,但只有溃疡深度和MAD与MTH的相关性有显著差异(r=0.359,P<0.001、r=0.343,P<0.001)。与无心包积液组相比,有心包积液组的溃疡位置更靠近近心端(4和3,P<0.001),溃疡宽度和溃疡深度更大(10.8mm 和 8.4mm,P<0.001、7.4mm 和 5.7mm,P=0.015),但溃疡数量在两组间没有差异(1和1,P=0.303)。以上四项指标在有或无胸腔积液组以及不同血肿形态组中均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溃疡宽度和溃疡深度预测主动脉不良事件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55mm和8.55mm。只有位于升主动脉的溃疡是主动脉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1.59,P=0.019)。结论:ULP是在内膜破损基础上形成的并和IMH的发生发展有关,其各项指标尤其是溃疡深度与传统CT危险因素的关系密切。A型IMH升主动脉出现ULP需要重点关注和密切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