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刊物进入到蓬勃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新诗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徐志摩的身陨使新月派逐渐衰微,至1933年6月,《新月》杂志停刊,新诗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迷茫的阶段,外界对于诗歌散文化的倾向也从未停止过质疑的声音。新诗应当怎样做?新诗要往何处去?新诗与散文的界线又应该怎样进行划分?这样的疑问始终伴随着当时的新诗发展和新诗人的创作过程。1934年4月,林语堂创办的《人间世》面世,名义上是为小品文的发展而设立,实际上属于具有强大包容性和推广力的综合性杂志。《人间世》中专有“诗”一栏目,在创办的2年间发表了新旧诗共一百多首,并且登载了许多对于诗歌艺术创作的议论文章,从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回望和经验学习的角度,对新诗的发展进行了十分有益的艺术探索。然而由于当时遭到了鲁迅等人的批判以及文学史上的忽视,《人间世》这一杂志很少受到重视,不多的研究也都是围绕林语堂或小品文进行,其中对新诗艺术进行的探索则无人问津。笔者从《人间世》中与新诗和诗歌创作有关的内容出发,从理论、旧诗创作和新诗试验三个方面,总结归纳了《人间世》中作家和诗人们对新诗发展做出的贡献,讨论其在回望旧诗的过程中如何为新诗的艺术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最后对《人间世》在诗歌艺术探索过程中的价值与不足进行了反思。本文的绪论指出《人间世》杂志的综合性性质,讨论了20世纪30年代新诗创作的倾向,并总结了与《人间世》及其诗歌有关的文献综述,在大环境和大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讨论《人间世》中的诗歌主张和诗歌理论。首先指出《人间世》进行诗歌艺术探索主要通过向旧诗进行分析、回溯和经验再利用的方法,并总结出当时作家们指出的造成诗歌艺术成就的重点在于“意境”、“性灵”、“率真”,以及借鉴袁中郎的“自由创新”理念,强调诗人的“二重身份”,以求提高诗歌创作的境界和格调。第二章展现了《人间世》中对旧诗进行回溯和发掘的现象。主要讨论对象有新诗人再次进行旧诗创作,旧诗作品呈现的“新诗化”特点,以及对古体诗进行的“旧诗今译”的现象。通过回探旧诗创作,为新诗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白话如何营造诗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第三章聚焦在理论和旧诗创作的指导下的新诗创作的试验。举例说明《人间世》中的新诗作品在内容上出现了对旧诗意象的再使用及“率真”诗歌的试验作品;在形式上也向旧诗的“整齐美”转向,并自觉遵守传统韵律。最后对于《人间世》中新诗的艺术探索价值及不足进行总结,说明《人间世》对于当时中国新诗的发展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是不应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