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x>在BaO表面吸附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q5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度增加,NO在晶格氧发生二聚生成N2O32—物种。N2O32—在近邻的表面氧上解离为更稳定的[O22—+N2O22—]。形成的表面过氧物种可以将NO进一步氧化为NO2-物种。这一机理很好地解释了NO在BaO表面出现的红外谱峰。 (5)CO2在BaO表面氧位吸附形成稳定的CO32—,H2O在表面发生解离并形成OH—。各吸附物种在表面的吸附顺序为CO2>NO2>NO≈H2O。由于CO2和H2O是尾气中大量存在的气体,导致BaO表面主要以BaCO3、Ba(OH),2的形式存在,但由于NO2在表面存在显著的共吸附作用,可以预测,这种共吸附作用是BaCO3、Ba(OH),2分解并最终形成Ba(NO3)2的主要驱动力。
其他文献
本论文在理论上研究了两个反应体系的机理,并在理论上对甲醇羰基化反应的催化剂进行了分子设计。   1、采用MP2从头算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全参数优化了CH2O、CHO分
纳米结构在物理和化学行为方面填补了原子与其宏观体结构之间的空白。二十一世纪人们期待着以各种尺度和形貌的纳米材料为结构单元,进一步构筑其它的有序复合和组装,以便强化
乙肝、肿瘤、艾滋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针对这三种病症,寻求高效低毒的药物,一直是药物化学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的目标。核苷类化合物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抗癌、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对生物样品信息的准确分析至关重要,但生物样品成份复杂,含量又往往很低,因此许多传统的、常规的分析方法与手段已不能满足这个领域研究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