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NL术前中段尿、术中肾盂尿及结石细菌培养结果与术后SIRS的相关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PCNL术前中段尿、术中肾盂尿及结石细菌培养结果与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SIR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7月~2010年11月住院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上尿路结石患者138例,其中50例患者入院时查尿常规白细胞水平增高,提示存在泌尿系感染,另88例入院时查尿常规正常的非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术前尿常规白细胞高于正常者行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至尿常规基本正常,术中留取肾盂尿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石取出后及时将结石研碎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后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计数及尿白细胞计数等与SIRS相关的指标,比较两组术后SIRS的发生情况。结果:138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细菌菌落计数>105)30例(占21.7%),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阳性25例(占18.1%),结石细菌培养阳性42例(占30.4%)。主要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及沙雷氏菌等。中段尿与肾盂尿细菌培养结果及肾盂尿与结石细菌培养结果不完全一致,感染结石与非感染结石的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结石肾盂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结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肾积水患者肾盂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轻度或无肾积水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性状与细菌培养结果密切相关,与结石体积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结石质地、结石是否透光性相关。SIRS出现在手术后24小时内,其中术前泌尿系感染组50例出现9例(18.0%),对照组88例出现6例(6.8%)。术前泌尿系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术后SIRS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L术后发生SIRS患者中,其中2例(0.014%)血培养阳性。结论:上尿路结石中约40%发生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可通过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明确诊断,最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及其他耐药菌。肾积水程度与培养的阳性率成正比。术前泌尿系感染与非感染患者术后SIRS的发生率不同,存在泌尿系感染患者术后出现SIRS的机会大于非感染患者,无泌尿系感染患者术后亦可出现,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结果不能有效地反映肾盂尿及结石细菌培养结果,术后应根据肾盂尿及结石细菌培养结果再次选择敏感抗生素。
其他文献
目的:近几年来随着基因学及染色体检查的快速发展,发现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数目异常比率很高,包括超二倍体、亚二倍体以及易位,包括现在已经作为诊断预判的指标t(12;21)
目的:  1.寻找可靶向结合肾母细胞瘤抑制基因1(WT1)的潜在miRNA,并阐明其结合WT1后的效应;  2.研究miR743a对后肾间充质细胞增殖、凋亡能力的影响。  方法:  1.应用荧光素
背景:  原发性高血压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内的医学难题之一,而难治性高血压(Resisitant hypertension,RH)是指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后,应用3种或3种以上最大剂量降压药物(其中1种为利
目的:探讨CD117和CD34在胃肠道间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实验中心8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组织标本,采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AB显色,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orreceptory,PPARγ)、核因子-κ B(nuclear factor-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