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苯三酚(Phloroglucinol)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作为制备黄酮、异黄酮等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类药物的中间体,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化学合成污染存在较多弊端,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合成受到关注,微生物资源具有较好的优势,经文献查证,假单胞菌是间苯三酚及其衍生物的唯一天然来源,但尚未有海洋生境假单胞菌产间苯三酚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分离南海海洋低等动物及渤海潮间带海藻与沉积物样品,得到了两百多株海洋生境假单胞菌,通过对这些菌株进行化学与基因筛选,最终得到两株产间苯三酚的海洋生境假单胞菌。对野生型产间苯三酚菌株进行紫外与微波的多重诱变育种,得到了间苯三酚产量明显提高的高产菌株,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基优化与代谢调节,进一步提高了突变株间苯三酚的产量,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三种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对来自南海海洋低等动物与渤海潮间带海藻和沉积物样品进行分离,结果发现三种选择性培养基中S1培养基分离效果最好,假单胞菌的获得率最高为92.7%,KB+培养基次之,假单胞菌的获得率为79.2%,普通KB培养基假单胞菌的获得率为34.9%。2.由基因探针筛选法获得2株产间苯三酚的野生型假单胞菌株,经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进行相似性比较及生理生化测试,分别鉴定LBF-93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LBF-96为芸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3.对野生型海洋生境假单胞菌LBF-96进行紫外与紫外微波的复合诱变,获得突变株YLM96-01。菌株YLM96-01在培养至29h时,间苯三酚的产量为0.599g/L,与野生菌株LBF-96的产量(0.223g/L)相比提高了169%。4.对突变株YLM96-01进行培养基优化实验,可知甘油对间苯三酚的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胨,最后是葡萄糖。在实验最优的培养基配方下,诱变后菌株YLM96-01的间苯三酚产量为0.782g/L,比对照间苯三酚的产量提高了30%。5.对突变株YLM96-01的代谢调节实验发现,加入代谢诱导物柠檬酸对间苯三酚的产量影响不大。在培养36h添加乙醇至1%的浓度效果最好,菌株间苯三酚的产量较对照组来说,提高了29%,而在YLM96-01培养至12h和24h时添加乙醇至1%的浓度则明显抑制菌株产间苯三酚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