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存在的生命悲歌——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毕淑敏及其作品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的本质在于揭示生命存在的真理.该文从存在主义哲学美学角度解读毕淑敏作品,将对作品的论述与人的哲学思考融为一体,探究毕淑敏的艺术追求及其作品的审美意蕴.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在进入对毕淑敏作品的论述之前,文章先从其特殊经历出发,探究其将写作当作不可逃避的命运,弃医从文的深刻原因.正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存在处境的追问,所以毕淑敏把写作当作一种存在,并积极承担作家书写存在真理的使命.毕淑敏作品直面生命存在,勘探生命的诸种存在方式,从本体意义上揭示存在的真理,表现出存在主义哲学美学追求.她在人生边上勘探生命存在,用非本真状态的生存悲剧与本真状态的生存悲剧揭示生命是一种悲剧性存在.她在死亡中勘探生命存在,力图昭示生命是向着死亡的存在,畏死是一种生命本能,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她在苦难里勘探生命的存在,告诫人们生命是一种满载苦难的存在,具有不可逃避性和不可抗拒性,承担苦难是人的意义之所在.毕淑敏还通过作品追寻生命存在的大智慧,倡导中性,修建精神的栖居之地是她得出的结论.关注生命存在,探索生命存在的真理,这就是毕淑敏带有强烈存在主义色彩的艺术追求.
其他文献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是美国当代文坛中杰出的作家,也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1933年,罗斯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1995年,罗斯凭借短篇小说《再见,
崛起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一个前所未有且影响较大的小说流派.该流派小说不仅在文体上呈现为共同的结构模式,在思想内容上也共同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才子"作
对新生代作家而言,如何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凸现自己的真正个性,成为他们首要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篇论文的切入点.本文抓住新生代小说创作的两大特征——欲
本文以空间主义为假设前提,利用认知语义学的基本理论方法,通过从移动者-界标关系进行分析,建构出了“上”、“下”各种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汉语意义链条模式,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