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整合的钛种植体是目前修复口腔失牙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具有可靠的长期的临床疗效。过去,部分患者由于自身有骨质疏松或血糖控制不佳等系统性疾病、双磷酸盐用药史;或有缺牙区牙槽骨严重吸收等情况,难以通过种植的方式修复失牙。但随着种植体形貌设计的不断改进,尤其是钛表面处理的不断革新,加强了种植体与牙槽骨界面的整合,使得在复杂病例中种植体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且许多研究者认为,表面处理的改进加强了种植体-牙槽骨界面的骨整合,使得种植体的最短长度得以不断突破,这些短种植体即使在骨高度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取得与常规种植体相似的稳定性,从而为缺牙区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病例提供了创伤较小且花费相对低廉的治疗方案。目前,市场上有两千多种不同的种植体系统,表面处理各异。但相关研究显示,中等粗糙程度表面处理的种植体相较于高度粗糙化和低度粗糙化的种植体有更稳定的临床疗效。其中,大颗粒喷砂酸蚀(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SLA)和钛阳极氧化处理(Titanium Anodized,TA)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且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两种表面处理方式,但尚无系统性评价或meta分析比较过两种表面处理种植体的临床疗效。对于不同表面处理种植体疗效的分析,尤其是比较不同表面处理的短种植体的临床疗效,能够为相关系统性疾病患者或缺牙区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的种植体选择提供循证医学的指导。【研究目的】该部分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质量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分别对使用了SLA或TA表面处理种植体的队列研究进行合并分析,从而对比两种不同表面处理种植体的临床疗效,并挖掘两种表面处理方式是否影响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检索了2000年以后发表在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中的随机对照研究,并手动搜索了提及相关种植体品牌和型号的临床试验。在Endnote X9中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去重,并依据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之后由两名评价者依据预先制定的筛选标准进行全文筛查。两名独立的评价者将独立评定纳入文献的质量与偏倚风险,提取资料,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或描述性统计。在系统性评价部分,两名研究者检索了1994年以后发表在上述3个英文数据库中的相关队列研究,采用同样的文献筛选方法并提取相关数据。在这篇meta分析和系统性评价中,种植体的成功率是主要结局,边缘骨水平和并发症是次要结局,数据分析主要通过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5.1进行。【研究结果】该meta分析初步获得了558篇相关文献,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最终纳入了3篇随机对照。在纳入的文献中,共有347名患者,392枚种植体,241枚种植体表面处理为SLA,151枚种植体为TA表面处理,随访时间从2年至6年不等。其中1篇研究中冠上修复为单冠,1篇为单冠或联冠,1篇为覆盖义齿。总体来看,纳入的文献偏倚风险较低。经定量分析,两种表面处理的种植体在半年及1年的生存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于种植体周围炎相关评分标准不同,且观察期长度不同,未能对边缘骨水平变化、生物学及机械性并发症进行合并的定量分析,因此进一步进行了系统性评价。系统性评价中分别获取了9篇SLA组和15篇TA组的队列研究,共纳入1124颗SLA的种植体和1625颗TA的种植体,两种表面处理种植体的1年期生存率和边缘骨水平均较理想。由于纳入的部分研究中仅介绍了种植体长度及直径的范围,并未说明失败种植体的规格,因此未能进行进一步分组分析。【研究结论】两种表面处理的种植一年内的生存率均较高,边缘骨丧失量均较低,两者间无明显差异。将来还需要更多细致分组、长期观察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以评估表面处理对短种植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背景】天然牙列的缺损或缺失常与患者的咀嚼功能失调、营养缺乏甚至不良心理状况相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口腔种植体已成为替代缺失牙最可靠的治疗方案之一。但由于缺牙区缺乏咀嚼力刺激、上颌窦气化及下牙槽神经位置较高等,有时牙槽骨量难以容纳常规种植体。一方面,上颌窦提升术、下牙槽神经侧向移位技术、自体或异体植骨术等术式可以增加垂直骨量。另一方面,随着口腔种植体形貌设计及表面处理的不断革新,各品牌推出的种植体最短长度越来越小,而短种植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应对垂直骨量不足的备选治疗方案之一。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短种植体也能取得与常规种植体近似的远期生存率,且相比于前述的种植技术侵入性更小、愈合时间短且手术费用较低。但由于冠根比较大、种植体与骨接触界面较小,部分研究仍对短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及远期疗效存有疑虑,且关于短种植体在临床应用潜在风险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需要大样本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研究目的】该回顾性分析旨在比较短种植体与常规种植体的临床疗效,分析短种植体失败发生的时期及原因,并分析可能影响短种植体生存率的风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对自2014至2017年间于南京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种植术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共纳入7001颗种植体,其中有5765枚标准种植体,106枚在观察期内失败;1236颗短种植体,45枚失败。研究中采用生存分析对比了短种植体与标准长度植体的生存率,并描述性统计了45枚短种植体失败的原因。采用χ2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KaplanMeier分析及多元Cox回归分析的方式,对患者性别、年龄、种植位点、是否植骨、种植体直径以及表面处理这六个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短种植体的短至中期生存率为96.36%,略低于常规长度种植体(P<0.05)。短种植体的失败多发生于行冠修复之前,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少数失败案例发生于冠修复之后,主要原因是种植体周围炎及骨结合不良。经过统计分析,男性患者、钛氧化喷砂表面处理是影响短种植体生存率的风险因素,而年龄、种植位点、是否植骨、种植体直径与短种植体的失败没有明显相关性。若单独进行比较,种植于上颌磨牙区的短种植体,较下颌磨牙区的短种植体失败的风险更高(P<0.05)。【研究结论】短种植体的短至中期生存率略低于常规种植体,其失败多发生于早期,主要原因是感染。男性患者和钛阳极氧化表面处理是短种植体临床应用的风险因素。相较于下颌磨牙区,种植于上颌磨牙区也是短种植体应用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