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新市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angweifeng11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为我国的整体国民经济的壮大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而有益的影响,成为我国当代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部分。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历史过程中,农民的“保命田”、“生计田”也在逐渐消失,农民自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多了一个新的称呼--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丧失了作为其物质资料的基础和社会保障的土地,意味着其将面临再就业、再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医疗等亟需解决的生存问题。大规模的失地农民群体因历史上残留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现行的尚不完善的土地征用制度、尚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其无法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权利与条件。失地农民的保障程度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程度并没有同步,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挑战,这也将直接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埋下隐患。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和城乡关系思想、社会公正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合乎历史规律、公平正义的城镇化,是关乎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问题,如何将城镇化过程中关注经济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重点是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人的发展和对自己新市民身份的认同。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将发展改革的成果红利共享与民,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观的内在要求。论文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变为立足点,探究失地农民的新市民身份认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来进行探讨分析: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介绍选题的依据和目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关于失地农民新市民身份认同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概述,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城乡关系思想和社会公平正义思想为出发点,从理论上论述解决失地农民新市民身份认同问题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新市民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则详细分析了产生失地农民新市民身份认同问题的成因。第五部分从国家政府层面、社区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四个方面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对策和建议。
其他文献
在传统社会,由于信息流通并不顺畅,保护个人隐私不是一个突出问题。但是,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使得公民的网络隐
基于赠与合同的无偿性,各国法律都对赠与人利益的保护作出了特殊规定,穷困抗辩权正是优待赠与人的具体表现。我国合同法195条对此加以规定。这无疑是立法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其
校园暴力案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社会治安难题。近年来,全球性的校园暴力案件,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最为突出的是校园枪击案频发,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等国家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