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长期都处于翻译研究的边缘地位。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粉墨登场,成为翻译史及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折射出的主观能动性被称为译者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翻译主体及译学的认识,但现有的视角多限于译本正文的语言层面。近十年,法国文学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于提出的“副文本”概念已作为一个新视野被应用于翻译文学领域。副文本是用来展示译作内外一切材料的手段和常规,也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来源。一部完整的文学翻译作品不仅包括正文本,还包括相关的各种副文本因素。根据所处的空间位置,副文本又可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红楼梦》霍译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出版80回英文全译本,拉开了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的新篇章,霍克思也一举成为《红楼梦》译学及“红学”领域的执牛耳者。当前,对译者霍克思的研究多囿于对《红楼梦》译本正文的分析,或有学者考察了个别副文本信息。霍译本的丰富副文本提供了大量与译者霍克思有关的史料,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完整地揭示译本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及准确地解读霍克思的译者主体性。本文借助副文本理论对霍译本的相关副文本因素进行了全面历时梳理,结合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及译本正文从三个维度: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阐释了霍克思的译者主体性,旨在对译者霍克思进行全面客观地认识。基于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及出一个可读性较高的英文全译本,使得霍克思走上了翻译这部小说的道路。出于对这部小说的热爱,译者在总体上坚持忠实于原著和原作者的理念,同时又采取换词法、省译法和文内注释等翻译技巧保证译文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红楼梦》这部小说魅力无穷,但也存在多个版本。霍克思主要以196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程乙本为底本,结合了多个版本进行了再创作。此后,其十余载“辛苦不寻常”的努力终成一家之言。通过引出副文本这一视角,作者指出副文本应成为译者乃至翻译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在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背景下,本文对于丰富中国文学典籍英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