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第一代双源CT与Flash双源CT不同扫描方式在肺动脉成像时剂量与图像质量;评价肺灌注图像与CTPA图像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将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医学影像所就诊的临床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无碘过敏及心、肾功能不全,男72例,女48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59.12±9.54。所有被检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A组行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双能量扫描(80/140kV),B、C、D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管电压分别为80/sn140kV、100/sn140kV、140/80kV。扫描的范围为自肺尖到膈顶水平,扫描方向为自头侧至足侧。首先行常规胸部平扫,平扫完成后直接行增强双能量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50mg I/ml),注射速率为4. Oml/s。Care dose4D开启。比较4组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volume index, CTDIvo)、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背景噪声和肺动脉信噪比。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volume index, 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是扫描完成设备自动生成。图像质量评价包括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为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尖段肺动脉和后基底段肺动脉的CT值和噪声,计算信噪比,RDI尽可能的包含整个被对比剂充填的管腔。信噪比计算公式为:SNR=APulmonary artery/BN。以上所有数据的测量均是在融合系数为0.6的融合图像上进行的。主观评价:由2名工作两年以上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所有检查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所有患者所得CTA图像三个序列数据载入肺血流灌注软件(Lung PBV),得到肺灌注图像,分析灌注缺损的部位,并与栓子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组间患者年龄、扫描长度、肺栓塞患病率间无统计学意义。B组CTDIvol值(4.46±1.20mGy)明显低于A(6.44±1.46mGy)、C(6.66±2.20mGy)两组(P<0.05),DLP值(138.76±39.53mGycm)明显低于A(200.44±47.34mGycm). C(200.44±60.58mGycm)两组(P<0.05)。B组背景噪声(8.92±2.46)明显低于A组(10.58±2.20)和C组(9.59±3.38),和D组(8.83±3.31)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尖段动脉与基底段肺动脉信噪比(23.17±10.8,27.78±12.49)与D组(16.81±8.58,19.40±10.16)有统计学差异(p<0.05),明显好于后者。24例患者5例左右肺动脉干内见不规则充盈缺损,8例充盈缺损位于肺叶动脉,而19例段肺动脉内有充盈缺损,充盈缺损位于段以下肺动脉的为20例;3例肺动脉内有充盈缺损,灌注无明显稀疏及缺损征象。灌注缺损部位与栓子所在部位基本一致。结论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不仅能获得肺的解剖信息还能获得其功能信息,而球管模式为80/sn140kV时不仅能在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减低辐射剂量,可以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