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中医证候分析、血实方干预治疗本病后的临床观察。方法:本研究选取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新疆自治区中医院血液科住院病人,及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导师专家门诊就诊ET患者,且治疗以羟基脲为基础治疗患者视为对照组,在维持羟基脲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实方加减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回顾性的方式研究调查,并对每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进一步统计分析,评估血实方治疗ET的近期疗效及作用优势。结果:1.78例ET患者,男性36例,占46.2%,女性42例,占53.8%;民族分布情况,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于60岁为高发年龄段,与现有符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凝血功能、脾脏大小、证型经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JAK2V617F阳性率48.7%。5.四种中医临床证型分布,依次排列为正虚血瘀>寒凝血瘀>气滞血瘀>邪热温毒致瘀。6.PLT计数变化情况,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计数、HGB变化情况,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全血细胞变化中,PLT、WBC第1周明显高于第4周、8周和12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8.治疗组每个疗程HBG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临床症状总积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经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1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66.67%、33.33%、100%。对照组:3.33%、80.00%、78.95%。结论:1.ET患者在年龄、性别的分布情况与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一致;2.本调查结果ET中医临床证型以正虚血瘀为多,以虚实夹杂为主。3.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釆用血实方治疗ET疗效肯定。其既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水平,同时预防白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又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JAK2V617F阳性率结果符合现代医学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