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是陆地碳库和海洋碳库的连接者,河流的碳逸出影响着全球碳平衡,是全球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是世界浑浊河流的代表之一。本文选取黄河中游内蒙古托克托县的头道拐水文站和陕西渭南的潼关水文站作为监测点,采用Li-7000静态箱法和梯度法估算了两个站点在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期间的黄河表层水-气界面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二氧化碳逸出通量(FCO2),探讨了两个站点pCO2和FCO2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差异。同时,还探究了影响水体pC02和FC02的因素,包括温度、pH、流量、流速和风速等。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样期间头道拐和潼关测站的pC02季节性变化趋势一致,但两站点在相同季节的pCO2均值存在空间差异:春季为全年最大,分别为2130 μatm和3368μatm;冬季为全年第二高,分别为1444 μatm和2528 μatm;夏季为全年第三高,分别为882μatm和2528μatm;秋季全年最低,分别为331μatm和2305μatm。潼关测站的pC02年内均值2547 μatm大于头道测站的1104 μatm。2.采样期间头道拐和潼关测站的FCO2呈现出相同的季节性趋势,但是两测站在相同季节的FCO2存在差异:秋季FCO2的值全年最高,分别为689mmol m-2 d-1 和 793 mmol m-2d-1;夏季全年第二高,分别为 456 mmol m-2 d-1 和 609 mmol m-2d-1;春季为全年第三高,分别为159mmol-2d-1和164mmol m2d-1;冬季为全年最低,分别为41 mmol m-2 d1和61 mmol m-2 d-1。潼关测站的FCO2年内均值为376 mmol m-2 d-1大于头道拐的283 mmol m-2 d-1。3.黄河中游的水体pC02和FCO2不仅在头道拐和潼关两个站点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即使在同一个河流断面上的不同采样点也存在差异。以头道拐断面为例,断面上4个采样点的pCO2和FCO2差异十分明显,靠近左岸S1点处的最小,分别为949μatm和75 mmolm-2d-1河道中部S2点处分别为1002μatm和 196 mmol m-2 d-1;S3 点的pCO2为 1080 μatm,FC02为 347 mmol m-2 d-1;靠近右岸S4点的最大,分别为1103μatm和634mmol m-2d-1。断面FCO2从左岸到右岸逐渐增加,主要受不同采样点处的河道流速和水深影响,河道流速和水深越大,CO2逸出量可能越大。4.研究发现,潼关与头道拐监测站点河流水体pCO2的季节性差异和空间变化与pH、流量、TSS等因素差异有关,空间差异还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碳酸盐进入水体影响水体中碳酸盐体系有关。此外沿途流入黄河的生产与生活污水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pCO2的影响因素中,温度与pCO2呈正相关(头道拐R2=0.22,p<0.001;潼关 R2=0.3,p<0.001);pH 与pCO2呈负相关(头道拐 R2=0.83,p<0.001;潼关R2=0.98,p<0.001);流量与pCO2 呈负相关(头道拐 R2=0.31,p<0.001;潼关R2=0.42,p<0.001)。河流水体中碳酸盐体系、DO、盐度、叶绿素同样是pCO2的相关影响因子。FCO2的影响因素水温与FCO2呈正相关(头道拐R2=0.41,p<0.001;潼关 R2=0.37,p<0.001);流速与 FCO2 呈正相关(头道拐 R2=0.52,p<0.001);风速与FCO2的相关性较差(头道拐R2=0.03,p>0.05)。5.黄河中游平均FCO2为1826μatm,FCO2为136molnm-2yr1,与世界其他河流相比处于较高的水平,表明黄河中游段是一个碳源。本研究结果为河流碳逸出的量级大小和时空变化规律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为河流(特别是较大河流)pCO2和FCO2监测点的布设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