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代吗啉和4-哌啶基哌啶类有机-无机杂化晶体的相变及介电性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bao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光、温度、电场等外界刺激作用下,晶体相变材料的某些物理性质如介电性等能够可逆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之间转变。由此构建的固-固结构相变功能材料近年来在光子设备、光电子技术、数字处理、传感器等领域吸引了极大关注。通过介电测试和DSC(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等物性分析能够及时地探测材料在相变温度附近的介电异常和热异常,从而有效地发现相变材料。无机材料具有良好的电迁移性、带隙可调性、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磁或介质跃迁,使针对于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设计成为可能;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多样和易于加工等优势则提高了材料的可塑性。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为相变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论文以硫代吗啉和4-哌啶基哌啶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系列有机-无机杂化晶体材料,通过调整无机框架进行性能优化,筛选出呈现阶梯状介电异样的可切换相变材料,并针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以期推动相变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应用发展。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部分,将硫代吗啉阳离子镶嵌在不同无机框架之间得到了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的(C4H10NS)Cd Cl3(1)以及呈现零维结构的(C4H10NS)3Bi Cl6(2)和(C4H10NS)2Sb2Br8(3)。DSC和360-420 K温度区间内的介电性质测试确认了化合物1在384.3 K左右经历同构相变,伴随着介电异样的发生。变温单晶结构表征表明硫代吗啉阳离子构象的变化是引起相变的主要原因。化合物2在413.1 K和423.0 K左右出现了连续的热异常,说明在室温以上发生了两次相变。从298 K到453 K,硫代吗啉阳离子从有序态到无序态转变,S原子从有序到部分无序到最终以全部无序的形式存在。变温单晶衍射结果表明,硫代吗啉阳离子的渐进式变化促进了相变的发生。介电异样的出现为化合物2晶体材料的应用带来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呈现零维堆积的化合物3则没有被观测到可逆的介电异样,初步表明无结构相变发生。第二部分,基于前面对硫代吗啉类有机-无机杂化晶体的相变探索,我们进一步成功合成了三种具有高温相变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多功能材料:(C4H10NS)Pb Cl3(4)、(C4H10NS)Pb Br3(5)、(C4H10NS)Pb I3(6)。通过精确的卤素原子设计,对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有效调节。DSC测试结果表明,它们均发生了可逆的结构相变,并伴随着介电常数的转换。(C4H10NS)Pb Cl3室温下结晶于中心对称空间群P21/c中。随着无机骨架上卤素原子从Cl向I的调整,空间群在室温下转变为手性空间群(P212121)。Hirshfeld dnorm表面和二维指纹图谱测量揭示了无机骨架与有机物间的氢键连接增强。结合变温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可知,随着温度变化所带来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有序-无序转变和氢键的变化是引起相变的主要原因。紫外吸收和SHG(二次谐波产生)的测试结果证实,(C4H10NS)Pb X3(X=Cl,Br,I)晶体的带隙和二次谐波产生信号的强弱均受到卤素取代的调节。这项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无机骨架上卤素原子对结构和性能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有机-无机钙钛矿多功能相变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子设计策略,有利于深入探索结构与物理性能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除硫代吗啉外,还有一类广泛使用的六元杂环有机阳离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即哌啶。将4-哌啶基哌啶环作为有机部分,选择不同的无机骨架,成功合成了(C10H22N2)Sb Cl5(7)、(C10H22N2)2[Mn(SCN)6](8)、(C10H22N2)Zn Cl4(9),并对其晶体结构和介电性能进行研究。在153 K-453 K的温度范围,对化合物进行介电测试,结果表明在此温度范围没有发生介电异样和结构相变。
其他文献
学位
钛基复合材料(TMCs)具有高强度、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器的结构件材料。原位生成的Ti Cp和Ti Bw被认为是钛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材料。石墨烯(GR)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被应用于钛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材料时具有很高的强化效率。本论文以纳米Ti C(约50nm)/纳米Ti B2(约300nm)粉末和多层GR(<10层)粉末作为增强体材料,大尺寸Ti6Al4V(TC4)球状粉
在卫星等航天设备的传感和控制系统部件中,目前大量使用到高性能压电聚合物材料。压电聚合物材料与压电陶瓷相比较,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质量轻且材料柔软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聚偏氟乙烯(PVDF)材料作为最典型、最常用的压电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高介电常数、耐化学性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在传感领域中。但目前国内生产的PVDF薄膜压电性能差,且少有抗电子辐射性能方面研究。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以及化石能源枯竭问题。Mg H2作为一种固态储氢材料,由于具有储氢容量高、释氢纯度高、反应步骤简单且地球资源储量充裕等优势而极具发展潜力。本论文针对Mg H2面临的吸放氢速率迟缓、反应温度较高等相关的动力学及热力学问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采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出了一种平均粒径为2.14 nm的纳米金属镍颗粒。进而
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是一种先进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地成型出具有复杂结构和优良性能的零件,但是SLM成型件难以避免的缺陷问题一直制约其应用。针对SLM工艺的缺陷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壁厚连续变化结构的楔形柱状样品,选取316L不锈钢、AlSi10Mg、Inconel718三种合金,采用优化后的SLM成型工艺进行成型,研究了成型件内部的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势在必行。半导体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具有绿色、低碳环保等独特优势,在环境与能源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其中,石墨相氮化碳GCN(GCN)作为一种高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其比表面积低,可见光利用范围窄和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快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非金属元素掺杂、固相反应
学位
MAX相独特的金属陶瓷特性非常契合高性能电接触材料的要求,使得其有潜力作为Ag基增强相材料使用。增强相与Ag之间润湿性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接触性能。课题组前期对Ag/MAX体系高温润湿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界面润湿行为随MAX相组分和结构而变化,特别是随A元素的变化而呈现润湿与不性润湿,但其高温润湿性及界面反应机理尚不明确。本论文在前述工作基础上,选择三种典型的Ti3AC2(A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促使氢能的开发和应用。与其他技术相比,由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驱动的电解水是生产高纯度氢气最具前景的方法。然而,水分解过程中的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涉及多电子转移和中间物质的吸脱附,是一个动力学缓慢过程。基于此,设计高效且低成本的催化剂对节约电解水制氢成本,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过渡金属基非晶合金由于反应活性位点多和耐腐蚀性佳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
蓄热材料是一种能够灵活调控热能储存和释放的新型应用材料,在太阳能热能储存利用、工业废热余热回收和建筑供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玄武岩玻璃是以玄武岩矿石为主要原料,在1400~1500℃的高温熔炉中熔融,然后采用淬冷的方式制备而成。玄武岩玻璃的耐高温性能在高温蓄热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综合热物理性能的研究对探索评估其潜在应用前景是至关重要的。玄武岩纤维与芳纶纤维、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并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