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麦草染色质向小麦中转移及小麦—偃麦草抗性新种质的鉴定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jerrywe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偃麦草属(Thinopyrum)是小麦属的近缘属,属于小麦第三级基因源,它具有耐寒、耐旱、抗倒伏、抗小麦黄矮病和免疫小麦三锈(条锈、叶锈和秆锈)等特性,是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宝贵资源。该属中的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基因组为EeEeEbEbStSt或JJJsJsStSt)和长穗偃麦草(Th. elongatum,2n=14,基因组为EeEe)均免疫或高抗小麦多种病害,是人们在小麦改良中利用最广泛的两个物种。人们已经通过染色体工程的方法,将这两个物种基因组中的Bdv2、Lr19、Sr26、Cmc2和Wsm1等优良基因转入到小麦背景中,创制了一批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优质资源。然而,目前能够检测小麦背景中偃麦草染色质的分子标记还很少,尚需更多的创新小偃麦新种质以满足现代小麦抗病、高产和优质育种的需求。本研究以分子染色体工程方法以偃麦草属优异基因向小麦中转移为目的,开展了偃麦草E染色体(臂)与St染色体(臂)的分子标记筛选和新型小麦-偃麦草渐渗系的鉴定工作。建立的分子标记可快速有效地鉴定小麦-偃麦草渐渗系中的E染色体(臂)与St染色体(臂)。鉴定出的抗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新型小麦-偃麦草双二倍体和代换系等材料为小麦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偃麦草E染色体(臂)与St染色体(臂)分子标记的建立及应用:(1)利用第1到第7同源群的258对EST-SSR引物、46对PLUG引物和30对STS引物对中国春和长穗偃麦草以及一套中国春-长穗偃麦草附加系进行筛选,结果发现,37对EST-SSR引物、5对PLUG引物以及1对STS引物可以在中国春和长穗偃麦草中扩增出多态性,并且这些多态性带都可被定位在长穗偃麦草单染色体(臂),这些多态性带可作为分子标记用来检测小麦背景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臂)。(2)利用第1到第7同源群EST-SSR和PLUG引物对中国春、拟鹅观草和中间偃麦草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46对EST-SSR引物和39对PLUG引物可以同时在拟鹅观草和中间偃麦草中扩增出多态性条带,说明这些多态性带来自St染色体。利用筛选出的这些引物对含有St染色体组的物种、St染色体代换系及其杂交后代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含St染色体的材料均能扩增出相应的多态性条带,表明这些多态性带可以用作标记检测并追踪小麦背景中的St染色体(臂)。(3)通过对获得的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发现小麦D染色体组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之间遗传距离小于A、B染色体组,并且中间偃麦草E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重排现象频繁发生。2.小麦-茸毛偃麦草新型部分双二倍体分子细胞学及抗病性鉴定:(1)对小麦-茸毛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进行C带和原位杂交分析,结果显示,茸毛偃麦草C带带纹较少,较难用于染色体的鉴别。而原位杂交显示材料1520-1的染色体组为42W+8J+6St(W为小麦染色体),1508-2-1的染色体组为42W+6St+4Js+2J,Y69的染色体组为40W+4St+4J+2Js+2St/D,Y70的染色体组为42W+4St+4Js+2St/Js,L451-3-1的染色体组为40W+8St/Js+4St+2T(T为端体)。(2)应用建立的E和St染色体1-7同源群分子标记对上述材料进行PCR扩增,初步判定1520-1中的J染色体分别来自第4、5、6和7同源群,而其中的St染色体来自第5、6和7同源群。1508-2-1中的J染色体来自第4同源群,St染色体来自第3、6和7同源群,而其中的Js染色体则来自第5和6同源群。Y69中的St染色体来自于第2、4同源群,J染色体来自于第3、7同源群,Js染色体来自于第5同源群,St与D易位染色体来自于第5同源群。Y70中的St染色体来自于第5、7同源群,Js来自于第4、6同源群,St与Js的易位染色体来自于第三同源群。L451-3-1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具有多条Js与St之间的重组染色体。(3)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鉴定分析发现,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为1520-1、1508-2-1、Y70、L451-3-1为高抗条锈病,L451-3-1为高抗白粉病;1520-1、1508-2-1、Y70、Y69、L451-3-1均为高抗赤霉病,这些部分双二倍体材料相关抗性转移工作正在进行中。3.小麦-偃麦草抗性代换系鉴定:(1)1St(1D)代换系AS1677的鉴定:利用分子标记、种子蛋白凝胶电泳、顺序吉姆萨C分带-原位杂交和条锈病、白粉病调查相结合的手段对小麦-茸毛偃麦草杂交后代AS1677进行筛选与鉴定。苗期和成株期鉴定分析发现,AS1677的高抗条锈病、白粉病。顺序吉姆萨C带-原位杂交分析表明AS1677携带一对St染色体。用建立的分子标记对AS1677、中国春、茸毛偃麦草、拟鹅观草和中间偃麦草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AS1677中的St染色体属于第一同源群即为1St。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分析结果显示AS1677缺失了染色体1D编码的特征蛋白带,同时,用小麦D组特异探针pAs1对AS1677进行原位杂交的结果也显示1D染色体丢失。因此,AS1677为新型的1St(1D)兼抗型小偃麦代换系。(2)6Js(6B)代换系X005的鉴定:利用分子标记、顺序吉姆萨C分带-原位杂交和条锈病调查相结合的手段对小麦-彭提卡偃麦草杂交后代进行筛选与鉴定。条锈病鉴定分析发现编号为X005的材料高抗条锈病。用顺序吉姆萨C分带-原位杂交对7430,X005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7430,X005缺失了小麦的6B染色体组,同时携带了Js染色体。用建立的分子标记对X005、中国春、7430和中间偃麦草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X005中的Js染色体来自于亲本7430,属于第6同源群即为6Js,同时PCR结果也显示了X005中6B染色体的丢失。因此,X005为6Js(6B)兼抗性小偃麦代换系。4.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渐渗系鉴定遗传分析:利用抗白粉病的1St(1D)代换系与感白粉病的绵阳11进行杂交,获得了抗小麦白粉病的F1杂交种,自交获得F2和F3分离群体。对500个F3单株进行了白粉病抗性调查,结果显示,400个植株白粉病抗性出现分离,抗感植株数分别为296 : 104,分离比例约为3 : 1,推测白粉病抗性来自于茸毛偃麦草1St染色体,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对F2及F3进行了分子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F2群体细胞学不稳定,染色体数目变异大,端体较多;F3群体中染色体数目变异仍然较大,有单端体、双端体、短染色体(片段)以及等臂染色体等现象存在,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断裂、删除和易位等现象。应用SSR、EST-SSR、STS及PLUG引物对F3群体进行调查,结果发现,F3群体中存在3种外源染色体类型:1StS/W(W为小麦染色体)和1StL/W易位系、1StS和1StL端体系、1StS片段和1StL片段渗入系。原位杂交分析证实了1St/1D易位系的存在。同时,大量的分子标记结果与醇溶蛋白,谷蛋白结果显示,F3部分后代材料中存在D组染色体端部删除现象,为筛选小片段易位系和小麦删除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对上述抗白粉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的精确鉴定以及对抗白粉病新基因分子标记的建立工作正在进行中。综上,本文对偃麦草E染色体(臂)与St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进行了开发和挖掘,获得了一大批可用于检测偃麦草物种染色体组的新标记,分子标记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偃麦草染色体组的大量重组现象,易于产生优异基因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可持续应用的基因源。从大批小偃材料中鉴定出了5个新型小麦-茸毛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有优异抗性。从52个小麦-茸毛偃麦草后代和45个小麦-彭提卡偃麦草后代中分别鉴定出新型代换系AS1677和X005,其中AS1677抗条锈病和白粉病;X005抗条锈病。从小麦-茸毛偃麦草代换系1St(1D)/绵阳11杂交组合里初步鉴定出抗小麦白粉病的1StS/W(W为小麦染色体)和1StL/W易位系。上述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小麦辅助育种,鉴定出的抗病新材料可作为中间基因源用于小麦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改的过程中,对技术的应用技能也在迅速提高。教师借助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技术
一、项目背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其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上海中集冷藏
为解决延误航班的恢复问题,以最小化航空公司和乘客损失为目标,构建了延误航班的重排模型。兼顾航空公司和乘客的利益,通过研究航班干线、VIP乘客和大飞机等因素对航班重排的影
探讨心理援助进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模式的内涵、意义,并提出了其操作原则、实施程序与保障措施。为保证该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要处理好校内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进家庭之间的
对BIM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论述,探讨了BIM的核心技术,分析了目前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现状,并且进行了相关探究,望以此对工程建设动态监管,确保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为建筑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历来研究敦煌傩文化的学者,往往忽略了其写本形态。唐代敦煌写卷不同于自宋以后的刻本,不能以现有的刻本读物的概念去限定它。抄本具有很大的空间收缩性,如同一内容在不同写
1软腐病1.1病害症状培养料表面或菇体上长满一层白色绵毛状菌线、纤细绵软但生长速度很快、逐渐染病的菇体从菌基部开始向上蔓延淡褐色病态,菇体逐渐软腐;染病后约一周时间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