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随着人民水平日益提升,痛风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痛风早期症状不明显或症状发作后可自愈,容易被忽视,并且多数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病程进展,痛风可造成关节、血管、肾脏等损害。其中痛风性肾病(Gouty Nephropathy,GN)是痛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引起痛风性肾病的因素除血尿酸水平以外,仍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如病程、年龄、吸烟、饮酒、血压、血糖、血脂等。有研究表明中医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人民水平日益提升,痛风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痛风早期症状不明显或症状发作后可自愈,容易被忽视,并且多数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病程进展,痛风可造成关节、血管、肾脏等损害。其中痛风性肾病(Gouty Nephropathy,GN)是痛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引起痛风性肾病的因素除血尿酸水平以外,仍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如病程、年龄、吸烟、饮酒、血压、血糖、血脂等。有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治疗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痛风患者发生GN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体质类型,以期对痛风患者早期干预,预防GN发生或延缓GN进展。研究目的:观察痛风性肾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与单纯痛风患者的差异,寻找痛风患者发生肾脏损害危险因素,为痛风性肾病提供预防和治疗的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痛风患者,共164例,按照是否发生肾脏损害分为单纯痛风组101例、痛风性肾病63例。由研究员使用统一的问卷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体质类型、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按照相应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两组之间的数据。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痛风性肾病确定是血瘀质为18例(28.1%)、湿热质为11例(17.2%)、痰湿质为5例(7.9%)、气虚质为3例(4.7%)、阳虚质为3例(4.7%)、气郁质为3例(4.7%)、阴虚质为1例(1.6%)、特禀质为1例(1.6%)、平和质为9例(14.1%),倾向是湿热体质为20例(31.3%)、痰湿体质为18例(28.6%)、血瘀体质为14例(21.9%)、阳虚体质为14例(21.9%)、气郁体质为14例(21.9%)、气虚质为12例(18.8%)、阴虚体质为8例(12.5%)、特禀体质为3例(6.3%),基本是平和质为13例(20.3%)。2.痛风性肾病患者和单纯痛风患者在体质类型方面比较,结果显示痛风性肾病患者是阳虚体质14(21.9%)及倾向是阳虚体质3(4.7%)、气虚体质12(18.8%)及倾向气虚体质3(4.7%)、血瘀体质14(21.9%)及倾向血瘀体质18(28.1%)均为高于单纯痛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N组患者是13(20.3%)及基本是平和质9(14.1%)少于单纯痛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气郁质无显著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痛风性肾病患者和单纯痛风患者在年龄、病程、累及关节、发作频率、吸烟史、合并痛风石、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家族史、饮酒史、冠心病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空腹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红细胞、血红蛋白、尿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血小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痛风石(OR=6.523,P=0.006)、高血压史(OR=3.267,P=0.036)、胆固醇(OR=2.342,P=0.018)、尿pH值(OR=0.294,P=0.045)是痛风患者发生痛风性肾病的危险因素,痛风石、高血压、胆固醇与痛风性肾病发病风险成正相关,尿pH值成负相关。结论:1.痛风性肾病以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为主,多数患者为兼夹体质,与单纯痛风患者对比,倾向于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2.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病程、累及关节、发作频率、痛风石、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pH值、红细胞、血红蛋白与痛风性肾病的发生有关。3.高血压、痛风石、高总胆固醇、低尿pH值是痛风患者发生痛风性肾病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前瞻性队列试验设计,探索针刺在脑卒中后不同时点介入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02名明确诊断的发病2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根据临床针刺介入时点是否在发病14天内,将其分为早期介入组(≤14天)和非早期介入组(>14天)。所有受试者均根据基础病情,进行改善脑代谢、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基础治疗,并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BI(Barthel指数)
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胃肠合募配穴针刺后对中风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CCS积分、PAC-QOL积分、大便性状评分变化的观察比较,从而探究其临床效果,希望能对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参考。方法:本实验为随机对照临床疗效试验,纳入病人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住院病人,将筛选合格的62例中风后功能性便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予西医内科常
目的:明确“通关利窍”针刺法对前、后循环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差异及影响因素,为不同闭塞责任血管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估提供依据,并为探讨“通关利窍”针刺法的作用特点补充证据。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区住院患者,共收集脑梗死后并发吞咽障碍受试者108例。依据脑梗死后的临床表现、颅脑CT/MRI/MRA所见梗死病灶位置,结合英国牛津郡卒
目的:本研究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基础上,观察补缓泻急针法对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以期丰富相关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本临床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收治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入组后均予基础治疗(包括中风病药物治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选用传统针刺手法,治疗
目的:评价温针灸次髎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法的优效性,以期丰富痛经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病例全部来源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病人66例。随机分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选穴相同,为次髎、三阴交、地机、关元。治疗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次髎穴加用温针灸。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治疗,1/d,连续治疗5d,治疗3个月经周期。中医痛经症状总积分
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刺法联合经筋刺法、闪罐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第十三病区符合研究标准的住院病人6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脑卒中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予经筋刺法针刺患侧面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针刺治疗起针10min后给予面部闪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健康受试者廉泉穴针刺干预前后脑部自发功能活动变化,分析针刺对皮质吞咽中枢网络的影响,探讨廉泉穴针刺功效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健康受试者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23~33岁,均为右利手。研究通过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批件号:TYLL2021[K]字005),所有受试者试验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采用自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与评估《灵枢》恢刺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SPAS,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结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对照研究,以期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探索一种新且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研究标准的受试者分为恢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组均予内科对症治疗和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恢刺组采用恢刺法治
目的:通过观察温阳化浊法对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型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相关指标及胚胎解冻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持续妊娠率的影响,探究温阳化浊法改善RIF患者ER及妊娠结局的安全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环境下针灸综合疗法干预中风病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营养状况,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为真实医疗环境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共收集中风患者414例,其中,中风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206例,中风未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208例,所有病例均源于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住院患者。中风患者均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