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的生成有依赖于语言,文化和逻辑,尤其语言和文化因素构成了幽默翻译的主要难题。这也是为何当前国内幽默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去解决这种语言和文化的问题,而很少探讨幽默翻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已经将重心从解决幽默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问题,发展到了将幽默作为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着重关注幽默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演变和发展,探讨幽默文学翻译背后的委托者,幽默文学翻译过程中文本的操纵者和接受者等方面的研究。 本篇论文援引了保罗·班迪亚和约翰·弥尔顿的《翻译行动者》一书中提出的“翻译的行动者”这一概念,从行动者角度来阐释幽默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以及这一译介如何将幽默作为一种文学手段引入中国文学领域。本文的“行动者”主要考察中国三四十年代集幽默文学的推崇者、引入者、发起者、翻译者、中间人等多个身份于一身的林语堂先生,探讨他如何以翻译为媒介,将幽默文学引入中国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他所采取的行动。“幽默”这一词正是由林语堂从英文“humour”翻译来的,他自1932年起,翻译国外的幽默理论,办幽默杂志《论语》半月刊,刊发翻译的国外幽默文学,创作幽默文学,1933年在当时甚至被称为“幽默”年,从此幽默文学在我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不断发展。同时,本篇论文也就翻译行动者所进行的幽默文学翻译做了探讨,指出了所使用的策略并做了简要分析。本文旨在推进幽默文学翻译研究,同时发掘林语堂翻译研究的一个侧面,也旨在推进有关翻译行动者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