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洛伐他汀红曲霉的筛选、诱变及发酵工艺优化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u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曲霉在中国的应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加工的神奇微生物。1979年,日本学者远腾章从红曲霉的发酵物中发现了洛伐他汀,开启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红曲霉热潮。洛伐他汀作为红曲霉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也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是目前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药物之一。但红曲发酵收率低,纯化难,如何利用现代发酵技术提高洛伐他汀产量也是如今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诱变出高产洛伐他汀的菌株,并对其固体发酵的条件进行研究,为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 HPLC法测定洛伐他汀含量的色谱条件:选用Amethyst C18-H(5um,4.6 × 250mm)色谱柱;检测波长238nm;柱温30℃;进样量10 μ L;甲醇-0.1%磷酸=80:20流动相;1.0 mL/min流速。在这一条件下可以更为准确、稳定的对洛伐他汀含量进行测定,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精密度RSD为0.32%;重复性试验RSD为0.50%;稳定性试验RSD为1.94%;回收率范围在98.2%~103.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6%。2、从收集来的34个红曲米中分离纯化得到红曲霉菌株M1,经鉴定为真菌界(The Fungi)、真菌门(Eumycot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不整囊菌纲(Plectomyhcetes)、散囊菌目(Eurtoitales)、红曲科(Monascaceae)、红曲菌属(Monascus Van.tiegh),其固体发酵洛伐他汀产量为303.3μg/g。3、对M1菌株进行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诱变条件为紫外照射时间80s,LiCl 0.95‰,得到25株菌落形态明显变异的菌株,各进行固体发酵,再用HPLC法测定发酵物的洛伐他汀含量。得到4株产洛伐他汀比出发菌株M1高的菌株,菌株编号分别M1-7、M1-9、M1-16、M1-21。其中M1-16菌株产量最高,为1058μ g/g,经五次传代培养,洛伐他汀产量稳定。4、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红曲霉M1-16菌株发酵的最佳条件。即大米、1%葡萄糖、0.2磷酸二氢钾作为培养基;大米装料100g(约1cm)、初始含水量45%、培养基初始pH值5.0、接种量6%、发酵温度变温(先30℃培养6d,再26℃培养10d)、培养环境湿度35%、发酵时间16d作为培养条件,在该发酵条件下洛伐他汀的产量高达1316 μ g/g,比原来发酵发酵条件下提高了 30%。
其他文献
中国西部地区的燕山中期构造运动是一次重塑西部构造格局的构造运动。侏罗纪末期,隶属新特提斯洋的雅鲁藏布江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班公湖一怒江洋发生闭合,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
[目的]通过低管电压80kV、低对比剂剂量、低对比剂注射速率并联合SAFIRE迭代重建算法的“三低”技术,与常规120kV、常规对比剂注射方案联合FBP的技术行甲状腺CT增强扫描的比
人类许多慢性疾病及衰老现象均和人体内的自由基水平失衡有关,外源性抗氧化剂可以帮助人们维持体内自由基的平衡。通过对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天然食物进行研究、筛选和改性有可
以塔河油田、普光气田的勘探开发为标志,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中国海相油气领域是一个充满前景,值得探索的领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没有适用的勘探理论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勘探前景最好的盆地。盆地地表褶皱构造主要发育于侏罗系构造层中,呈带状展布,以东西向和北西西向直立水平褶皱为主,并构成类隔挡式组合样式。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