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曲霉在中国的应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加工的神奇微生物。1979年,日本学者远腾章从红曲霉的发酵物中发现了洛伐他汀,开启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红曲霉热潮。洛伐他汀作为红曲霉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也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是目前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药物之一。但红曲发酵收率低,纯化难,如何利用现代发酵技术提高洛伐他汀产量也是如今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诱变出高产洛伐他汀的菌株,并对其固体发酵的条件进行研究,为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 HPLC法测定洛伐他汀含量的色谱条件:选用Amethyst C18-H(5um,4.6 × 250mm)色谱柱;检测波长238nm;柱温30℃;进样量10 μ L;甲醇-0.1%磷酸=80:20流动相;1.0 mL/min流速。在这一条件下可以更为准确、稳定的对洛伐他汀含量进行测定,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精密度RSD为0.32%;重复性试验RSD为0.50%;稳定性试验RSD为1.94%;回收率范围在98.2%~103.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6%。2、从收集来的34个红曲米中分离纯化得到红曲霉菌株M1,经鉴定为真菌界(The Fungi)、真菌门(Eumycot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不整囊菌纲(Plectomyhcetes)、散囊菌目(Eurtoitales)、红曲科(Monascaceae)、红曲菌属(Monascus Van.tiegh),其固体发酵洛伐他汀产量为303.3μg/g。3、对M1菌株进行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诱变条件为紫外照射时间80s,LiCl 0.95‰,得到25株菌落形态明显变异的菌株,各进行固体发酵,再用HPLC法测定发酵物的洛伐他汀含量。得到4株产洛伐他汀比出发菌株M1高的菌株,菌株编号分别M1-7、M1-9、M1-16、M1-21。其中M1-16菌株产量最高,为1058μ g/g,经五次传代培养,洛伐他汀产量稳定。4、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红曲霉M1-16菌株发酵的最佳条件。即大米、1%葡萄糖、0.2磷酸二氢钾作为培养基;大米装料100g(约1cm)、初始含水量45%、培养基初始pH值5.0、接种量6%、发酵温度变温(先30℃培养6d,再26℃培养10d)、培养环境湿度35%、发酵时间16d作为培养条件,在该发酵条件下洛伐他汀的产量高达1316 μ g/g,比原来发酵发酵条件下提高了 30%。